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非洲人類錐蟲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非洲人類錐蟲病
圖片來自health120

非洲人類錐蟲病或稱昏睡病嗜睡病,是一種由布氏錐蟲引起的寄生蟲病,在人類或其他動物中均有發生。

有兩種寄生蟲可感染人類:布氏岡比亞錐蟲(學名:Trypanosoma brucei gambiense,簡稱:T.b.g.)與布氏羅得西亞錐蟲(學名:Trypanosoma brucei rhodesiense,簡稱:T.b.r.)。在昏睡病報告病例中,布氏岡比亞錐蟲引起的病例占98%[1]。這兩種寄生蟲都是由嗤嗤蠅叮咬傳播的,在農村地區最為常見。

病徵、症狀與診斷

在疾病發展的第一階段,起初會有發熱、頭痛、發癢與關節痛的症狀,這是從被咬後的一到兩周開始的。幾周或是幾個月之後,疾病的第二階段開始,這一階段伴有意志模糊、協調性變差、身體麻木與入眠困難。診斷是通過在血液塗片中或是淋巴結液中找到寄生蟲做出的。通常需要腰椎穿刺來辨別疾病是處於第一階段還是第二階段。

預防與治療

為預防嚴重疾病的發生,通常要將處於患病危險的人群使用布氏岡比亞錐蟲血液測試進行篩選。若能在疾病早期,即在神經性症狀發生之前進行診斷,治療較為容易。使用噴他脒蘇拉明在疾病的第一階段進行治療。對第二階段的治療,應使用二氟甲基鳥氨酸或結合使用硝呋噻氧與二氟甲基鳥氨酸以治療布氏岡比亞錐蟲[2]。雖然美拉胂醇對兩種寄生蟲都有效果,因其嚴重的副作用,通常只被用於布氏羅得西亞錐蟲。

流行病學與歷史

該疾病常發生於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部分地區,該地區的36個國家中,有七千萬人有着感染風險。在2010年,它造成了9,000例死亡,與1990年的34,000例死亡相比,有所下降。

據猜測,現有的感染人數為30,000人,2012年新增加感染人數為7,000人。80%以上的新感染病例發生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在近代史中,該疾病共爆發了三次:一次是從1896年至1906年,發生在烏干達剛果盆地的爆發,另外兩次在1920和1970年,發生於多個非洲國家。其他動物,例如牛,也可能攜帶該寄生蟲並且被感染。

症狀和體徵

非洲錐蟲病症狀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叫做血液-淋巴(hemolymphatic)階段,病徵包括發燒、頭痛、關節疼痛和瘙癢。發燒是間歇性的,每次持續一天到一周,間隔幾天到一個月,或更長。寄生蟲通過淋巴系統侵入循環系統與淋巴結腫大有關,被入侵的淋巴結通常嚴重腫脹。這是Winterbottom之症狀,頸部後面可能會出現腫脹的淋巴結。偶爾,在采采蠅飛叮咬的地方會出現下疳。在采采蠅叮咬後,如果不及時治療,寄生蟲將會克服宿主的防禦,並可能造成更廣泛的損害。症狀將會越來越嚴重,包括貧血、內分泌、心臟和腎功能障礙。

疾病的第二階段是神經系統階段,以寄生蟲通過血腦屏障侵入中樞神經系統的那一刻作為開始。睡眠周期嚴重失常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症狀,「昏睡病」也因此得名。 睡眠 - 喚醒周期受到寄生蟲影響變得無組織,24小時的睡眠節奏變得分散,這導致患者白天長夢不醒,卻徹夜無眠;隨著寄生蟲入侵中樞及周邊神經細胞的程度增加而惡化病情,進入異常振奮的精神狀態,甚至對其他人物有攻擊性傾向;最後,一段時間之後,中樞及周邊神經就會走向訊號接收疲勞而陷入昏睡狀態,「昏睡病」因此得名。當該病發展至第二階段後,若沒有接受治療,患者通常會於3個月~2年內因呼吸或心臟等神經控制系統衰竭而死亡,而即使被治癒也會留下不可逆的神經損傷。

參考文獻

  1. 世界衛生組織媒體中心. 非洲人類錐蟲病(昏睡病). 2014年3月. 
  2. Kennedy, PG.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uman African trypanosomiasis (sleeping sickness).. Lancet neurology. 2013 Feb, 12 (2): 186–94. PMID 2326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