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非洲灰鸚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非洲灰鸚鵡

中文名稱:非洲灰鸚鵡

外文名稱:英文 African Grey Parrog

拉丁學名:Psittacus erithacus

別 稱: 灰鸚鵡,灰鸚

所屬族:非洲鸚鵡族

IUCN等級:NT,近危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非洲灰鸚鵡,屬於大型鸚鵡,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尾巴短,頭部圓,面部長毛,喜攀爬,不善飛翔。非洲灰鸚鵡是已知的幾種可以和人類真正交談的動物之一,這也使得它們成為知名度最高的寵物鳥之一。主食各類種子、堅果、水果、花蜜、漿果等。分布於非洲。

形態

非洲灰鸚鵡體長33-41厘米體重480-560克平均壽命約50年。屬於大型鸚鵡,尾巴短,頭部圓,面部長毛,喜攀爬,不善飛翔。身體為深淺不一的灰色,臉部眼睛周圍有一片狹長的白色裸皮;頭部和頸部的灰色羽毛帶有淺灰色滾邊,腹部的灰色羽毛則帶有深色滾邊;主要飛行羽灰黑色;尾羽鮮紅色;鳥喙黑色,虹膜黃色。幼鳥尾羽尖端帶有黑色,虹膜為淺灰色,隨着年紀漸長會變為黃色。尼日利亞地區的非洲灰鸚鵡體色一般較深。

雌雄分辨方法:從外觀雄性的頭形較闊大,眼角兩側略尖成杏形,雌性相反頭形較窄小,眼圈較圓。有2個亞種:非洲灰鸚鵡指名亞種(Psittacus erithacus erithacus)身上羽毛逞銀灰色,尾羽鮮紅色,喙部為黑色;非洲灰鸚鵡提姆那亞種(Psittacus erithacus timneh)外表跟指名亞種近乎相同,但體形卻明顯較小,身上的銀色羽毛則較深色,尾羽逞紅褐色,喙部為粉肉色,性格較活潑,相比沒那麼害羞,模仿人語能力跟指名亞種不相伯仲。[1]

棲息環境

非洲灰鸚鵡通常棲息在低海拔地區及雨林。群居性,喜愛在近河流與湖泊邊的樹上或棕櫚樹上棲息,通常數隻一起活動。非洲灰鸚鵡的人工繁殖在國際上非常成功,所以數量充足;但提姆那亞種則已面臨絕種。

該物種說話能力強,天資聰穎,智商高,以擅長模仿人語聞名。覓食的時候通常一小群一起行動,喜食各類種子、堅果、水果、花蜜、漿果等,有時也會至農作物田園中覓食,造成農業損失,尤其是玉米田。非洲灰鸚鵡可以在長途跋涉中搜索果樹,尤其在旱季會季節性遷徙。棲息時聚集大群,非常嘈雜,在休息和在飛行中都會發出嘎嘎的鳴叫、口哨聲和尖叫聲,除了能夠模仿人類的語言,也發現這種鸚鵡在野外可以模仿其他鳥類和哺乳動物的聲音。飼養非洲灰鸚鵡要選用堅固的金屬鳥籠,並有足夠空間以供活動,同時亦要預備不同種類的玩具滿足它們的好奇心並有助消磨時間,減低它們待在籠中的焦躁煩厭感,免得養成咬毛症。除了供給均衡營養的食物外,鈣質的補充尤其重要,它們生性善妒,害羞,希望受重視,若長時間受冷落,無聊,感覺沮喪很容易導致拔毛症的心理病,所以應給予大量玩具及足夠陪伴它們的時間。

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及西部,西從幾內亞比紹起,東到肯尼亞西部,分布國家包括安哥拉,科特迪瓦,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赤道幾內亞,加蓬,加納,肯尼亞,尼日利亞,盧旺達,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引進貝寧和多哥。

非洲灰鸚鵡繁殖期開始於3歲左右,繁殖季節因地而異,東非約在1至2月及6至7月的乾燥季節。築巢在離地面10-30米高的樹洞內,通常一窩產2-3枚卵,偶爾4枚。孵化期28至30天,幼鳥剛孵出時只有14-16克重,5厘米長,約75-80天後羽毛長成,離巢期大約80天,圈養的非洲灰鸚鵡可以活到50歲。[2]

生活習性

該物種說話能力強天資聰穎智商高,以擅長模仿人語聞名。覓食的時候通常一小群一起行動喜食各類種子、堅果、水果、花蜜、漿果等,有時也會至農作物田園中覓食,造成農業損失,尤其是玉米田。非洲灰鸚鵡可以在長途跋涉中搜索果樹,尤其在旱季會季節性遷移。棲息時聚集大群,非常嘈雜,在休息和在飛行中都會發出嘎嘎的鳴叫、口哨聲和尖叫聲,除了能夠模仿人類的語言,也發現這種鸚鵡在野外可以模仿其他鳥類和哺乳動物的聲音。

飼養非洲灰鸚鵡要選用堅固的金屬鳥籠,並有足夠空間以供活動,同時亦要預備不同種類的玩具滿足它們的好奇心並有助消磨時間,減低它們待在籠中的焦躁煩厭感,免得養成咬毛症。除了供給均衡營養的食物外,鈣質的補充尤其重要,它們生性善妒,害羞,希望受重視,若長時間受冷落,無聊,感覺沮喪很容易導致拔毛症的心理病,所以應給予大量玩具及足夠陪伴它們的時間[3]

剛引入飼養的非洲灰鸚鵡成鳥通常十分緊張與不安,尤其是野生。通常表現的非常焦慮,適應新環境的時間較長,它們算是中大型鸚鵡中比較安靜的種類,不常打擾它們就不太會吵雜,但是灰鸚也是中大型鸚鵡中較容易養成拔羽惡習的種類之一,無聊、焦慮、缺乏關愛、空間狹小、壓力、營養不均衡等因素皆有可能導致拔羽症,飼主宜多加注意和照顧,手養的幼鳥非常可愛迷人,它們過人的模仿能力使得主人在飼養的過程中特別有趣,許多幼鳥在主人用心教導之下就學會說話,是很理想的寵物鳥,須提供多樣性的食物,各種蔬菜、水果、種子、堅果、穀物需均衡提供,尤其是鈣質的攝取尤為重要,日常生活中可以添加維他命補充劑。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及西部,西從幾內亞比紹起,東到肯尼亞西部。分布國家包括安哥拉、科特迪瓦、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赤道幾內亞、加蓬、加納、肯尼亞、尼日利亞、盧旺達、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偶進貝寧和多哥[4]

繁殖方式

非洲灰鸚鵡繁殖期開始於3歲左右,繁殖季節因地而異,東非約在1至2月及6至7月的乾燥季節。築巢在離地面10-30米高的樹洞內,通常一窩產2-3枚卵,偶爾4枚。孵化期28至30天,幼鳥剛孵出時只有14-16克重,5厘米長,約75-80天後羽毛長成,離巢期大約80天,圈養的非洲灰鸚鵡可以活到50歲。[5]

剛引入飼養的非洲灰鸚鵡成鳥通常十分緊張與不安,尤其是野生。通常表現的非常焦慮,適應新環境的時間較長,它們算是中大型鸚鵡中比較安靜的種類,不常打擾它們就不太會吵雜,但是灰鸚也是中大型鸚鵡中較容易養成拔羽惡習的種類之一,無聊、焦慮、缺乏關愛、空間狹小、壓力、營養不均衡等因素皆有可能導致拔羽症,飼主宜多加注意和照顧,手養的幼鳥非常可愛迷人,它們過人的模仿能力使得主人在飼養的過程中特別有趣,許多幼鳥在主人用心教導之下就學會說話,是很理想的寵物鳥,須提供多樣性的食物,各種蔬菜、水果、種子、堅果、穀物需均衡提供,尤其是鈣質的攝取尤為重要,日常生活中可以添加維他命補充劑。[6]

現狀

該物種已被認為種群整體數量下降,物種生存處於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主要是野生的非洲灰鸚鵡每年在國際貿易中被大量捕獲和交易。棲息地的快速喪失對該物種也具有顯着的影響,特別是在整個西非和東非。這些原因都是導致該物種快速下降的原因。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視頻

鸚鵡一展歌喉之後,主人不停地表揚鼓勵,沒想到鸚鵡膨脹了

灰鸚鵡寫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