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鞘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鞘翅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國漢字的發展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步的一條生動鮮明的脈絡[1],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着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2]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字體多樣。

名詞解釋

鞘翅(elytron,複數elytra) 全部骨化,堅硬,主要用於保護後翅與背部;如鞘翅目昆蟲的前翅。昆蟲的翅類型之一。

鞘翅有的昆蟲的前翅,硬化為不透明的角質,翅脈隱匿,不能用以飛行,覆蓋在膜質的後翅腹部上,起保護作用,稱「鞘翅」。如甲蟲類的前翅。這昆蟲飛行主要靠後翅。

瓢蟲、金龜子、天牛、象鼻蟲等昆蟲的角質前翅。質堅而厚,無明顯的翅脈。靜止時,覆蓋在膜質的後翅上或體軀上(缺後翅的種類)象鞘一樣,具有保護後翅和體軀的作用。此類昆蟲因而稱為鞘翅目。

形態特徵

亦稱翅鞘。甲蟲類的前翅全部變硬,角質化,與其說是用于飛翔,不如說是用於保護。在靜止時後翅重複摺迭,前翅在上面覆蓋着,這種前翅稱為鞘翅。飛翔時鞘翅不振動,藉助於緊張的收縮(tonic contraction)和胸側內突(self-locking apo-demes)的助力,被固定在從水平線擴展到30-45°,專靠後翅的力量飛翔。

結構

鞘翅的周緣包括翅基緣、翅外緣、翅端緣和翅縫幾部分;鞘翅上面有與翅縫平行的10條刻點溝( striae)和11條溝間部(interstices),排列數序由翅縫向外依次而推。其中第6刻點溝穿過翅肩角。鞘翅縱向自前向後分為翅基緣、翅前部和翅斜面等部分。只有海小蠹亞科(Hylesininae)翅基緣有變化:它們的翅基緣本身常隆起[根小蠹屬(H ylastes)和微小蠹屬(Crypturgus)例外],上面各生一列鋸齒;多數屬左右兩翅基緣並列排成雙凸弧形;少數屬左右兩翅基緣連成單一弧形,如四眼小蠹屬(Polygra ph甜s)、粉小蠹屬(Car phoborus)等。其他三個亞科翅基緣平滑,沒有變化。

斜面的變化最大,四個亞科均不同:小蠹亞科(Scolytinae)鞘翅尾端不向下方傾斜,因而沒有斜面;海小蠹亞科(Hylesininae)斜面的變化表現為奇、偶數溝間部的隆起和凹陷上,以及溝間部顆瘤的增大上;齒小蠹亞科(Ipinae)的某些屬左右兩鞘翅的斜面構成一共同翅盤,盤底凹陷,盤緣隆起,齒、瘤等完全脫離溝間部而着生於翅盤的邊緣;銼小蠹亞科(Scolytoplatypodinae)斜面的變化更為複雜,有時同種的兩性之間會截然不同,該特徵因種類而異,不可概括而言。

鞘翅類害蟲

(一)柑橘溜皮蟲

柑橘溜皮蟲是柑橘園中的主要害蟲之一。

1.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0毫米左右,寬約2.8毫米,黑色,微帶金屬光澤;鞘翅黑色,密布細小刻點,上有由白色細毛形成的不規則花斑,鞘翅末端13處的白斑更為明顯。卵饅頭狀。老熟幼蟲體長23~26亳米,扁平、白色。蛹紡錘形,體長9~12毫米,初化蛹時乳白色,將羽化時呈黃褐色。

2.發生特點

以老熟幼蟲在枝條木質部中越冬。幼蟲孵出後,先在樹枝表層齧食為害,被害枝條出現泡沫流膠現象,以後幼蟲潛入形成層向下齧食形成蟲道,並出現1~2個螺旋狀蟲道。

3.防治方法

(1)結合冬季和早春修剪,剪去蟲枝,挖除死樹,於5月初成蟲出洞前集中燒毀。

(2)利用幼蟲潛伏部位與進口處成45度角的特性,可用銳器刺殺潛伏在木質部內的蟲體

(3)於5月中、下旬成蟲出洞高峰期,80%敵敵畏乳油600倍液,或2.5%敵殺死乳油3000倍液,樹冠噴藥1次

(4)為害後樹長勢衰退,必須加強肥水管理,如深耕改土,增施有機肥,追施化肥,並短截夏秋梢徒長枝,促進抽梢,使樹冠長勢儘快恢復。

(二)桃紅頸天牛

桃紅頸天牛又稱紅頸天牛、鐵炮蟲、哈蟲。為害桃花、櫻花、垂絲海棠、貼梗海棠、梅花等。

1.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28~37毫米,體黑藍色,有光澤;鞘翅基部寬於胸部,後端略狹,表面光滑。卵長橢圓形,乳白色,長6~7毫米。幼蟲體長42~50毫米,黃白色,前胸背後板橫長方形,前半部橫列黃褐色斑塊4個,背面2個橫長方形,前緣中央有凹缺;兩側的斑塊略呈三角形;後半部色淡有縱皺紋。

2.為害症狀

幼蟲蛀食皮層與木質部,喜於韌皮部和木質部間蛀食,向下蛀隘道彎曲,內有糞屑,長達50~60厘米,隔定距離向外蛀1排糞孔,引起樹勢衰弱或枯死。

3.發生特點

以各齡幼蟲越冬。每年寄主萌動後開始為害。成蟲於5~8月份發生,福建5月下旬盛發,安徽於6月份發生山西、河北、山東發生期為7月上旬至8月中旬。卵產在皮縫中。孵化後蛀人皮層,隨蟲體增長逐漸蛀入皮下韌皮部與木質部之間為害,長到30厘米以後才蛀入木質部為害,多由上向下蛀食成彎曲的隧道,隔一定距離向外蛀通氣排糞孔;有的可蛀到主根分權處,深達35厘米左右糞屑積於隧道中,由於蟲體的旋轉蠕動而將糞屑由通氣排糞孔擠出,堆積地面或枝幹上,較易識別。幼蟲經過2或3個冬天老熟,在蛙道末端先蛙羽化孔但不咬穿,用分泌物粘結木屑作室化蛹。

4.防治方法

(1)成蟲出現期白天捕殺成蟲。

(2)幼蟲孵化後檢查枝幹,發現排糞孔可用鐵絲刺殺幼蟲,在樹幹上塗刷石灰硫磺混合塗白劑防止成蟲產卵。

(3)用80%敵敵畏乳油15-20倍液塗抹排糞孔;幼蟲蛀入木質部以後用56%磷化鋁片劑分成6~8小粒,每粒塞入1蟲孔,封口熏殺。

(4)在距地面50~80厘米處,用直徑4~5毫米水泥鋼釘打孔,深約3~4厘米,拔出釘子後用獸用注射器注入長效注干劑,注入量根據桃樹胸徑,先量桃樹胸徑再算成直徑,每厘米胸徑注入0.5毫米。

(三)星天牛

星天牛又稱白星天牛、鐵炮蟲、倒根蟲。為害蘋果、梨、花紅、桃、杏、櫻桃、柑橘和枇杷等多種果樹。

1.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9~39亳米,漆黑色,有時略帶金屬光澤;觸角鞭狀,共11節。卵長5~6毫米,長橢圓形。老熟幼蟲體長45~67毫米,乳白色,頭部黑褐色。

2.為害症狀

幼蟲在樹幹基部根頸處為害,木質部被蛀成許多蟲道,被害處排出成堆木屑和蟲糞。破壞樹體養分、水分的輸導,嚴重時導致死樹。

3.發生特點

以幼蟲在樹幹基部蟲道內越冬。成蟲在6月初羽化,先在樹上取食葉片和細枝嫩皮。成蟲多在主於距地面30-50厘米範圍內產卵,產卵前將樹皮咬成一個橫溝槽,然後產卵於刻槽皮層下,並塗以褐色膠質物,產卵處表皮隆起呈「T」字形。卵期10~15天。幼蟲孵化後先在皮層和木質部間向下蛀食,至根莖處遷回蛀食。經1~2個月後,開始蛀入木質部,向根莖蛀食10~15厘米,又返回向上蛀食。木質部的蟲道多充滿木屑。

4.防治方法

(1)在早晨搖動樹枝,使成蟲墜落,捕捉殺死。

(2)巡迴檢查果園,發現產卵傷痕,用石塊敲打,或用刀子挖除。

(3)發現排糞孔後,掏盡木屑蟲糞,然後塞入56%磷化鋁片劑14片,或塞入浸有敵敵畏乳油的棉球,用泥土封閉所有排糞孔,熏殺幼蟲,效果較好。

(4)在68月間成蟲產卵期,樹於塗白,能防止成蟲產卵。

(四)金緣吉丁蟲

金緣吉丁蟲又稱褐綠吉丁、梨吉丁蟲、串皮蟲。為害蘋果、梨、杏和山楂等果樹。

1.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6~18毫米,寬約6毫米。翠綠色,前胸背板及鞘翅外緣紅色,有金屬光澤。卵橢圓形。幼蟲初孵化時乳白色,老熟時黃白色,體長30~60毫米,頭赤褐色,無足;前胸膨大,背板中部有一個「人」字形凹紋。

2.為害症狀

幼蟲在枝幹的韌皮部和木質部之間蛀食。被害處外表組織變褐色,蟲道內充滿褐色蟲糞和木屑,疏導組織受到破壞,樹勢衰弱,嚴重時導致枝幹枯死。

3.發生特點

以不同齡期的幼蟲在被害處越冬。春季幼蟲繼續在被害處取食為害。老熟幼蟲於4月中旬在隧道內化蛹。成蟲於4月下旬羽化,5月下句為羽化盛期。成蟲取食葉片和嫩枝以補充營養,遇低溫陰爾天氣以及早、晚時,常靜伏葉上,遇振動卵下墜落地,假死不動。卵產於枝千翹皮下或傷口處。

4.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避免造成傷口,能提高樹體的抗蟲性和耐害力。

(2)結合冬季刮樹皮,刮除在樹皮淺層為害的幼蟲。

(3)利用成蟲的假死習性,在成蟲發生期於早晨實行人工捕殺。

(4)在幼蟲發生期,發現有幼蟲為害狀時,用刀及時挖出其中的幼蟲。

(5)在成蟲發生期,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霧,可消滅成蟲。在蟲口密度不大的情況下,可在防治其他害蟲時兼治。

(五)蘋果小吉丁蟲

蘋果小吉丁蟲又稱蘋果金蛀甲、串皮蟲、旋皮干。為害蘋果、梨、桃、沙果和杏等果樹。

1.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5.5~10毫米,全身紫銅色,有金屬光澤;頭部扁平,複眼腎形;腹部腹面第節癒合,藍色發亮。老熟幼蟲體長15~22毫米,體扁平,念珠狀,淡黃白色,無足;頭小,呈褐色,大部縮人前胸內。蛹長6-10毫米,寬2亳米,裸蛹,初化蛹時呈乳白色,接近羽化時為黑褐色。卵橢圓形,長1毫米。

2.為害症狀

幼蟲在枝幹皮層內串食蛀害,受害部乾裂枯死,表皮黑褐色,凹陷,溢出琥珀色膠滴。為害嚴重時,全株枯死;大樹則遍體鱗傷,大量枝條死亡,樹勢衰弱。

3.發生特點

以幼蟲在寄主枝幹、枝條皮層內越冬,春天繼續在皮層內串食為害,串過的蟲道有褐色的糞便阻塞,幼蟲多在向陽面的枝幹上為害。4~5月是為害盛期,6月上旬以後陸續蛀入木質部。此時被害的2~3年生枝條大量枯死。成蟲白天喜歡在向陽面活動,在枝幹粗皮裂縫裡和芽的兩側產卵。成蟲有假死習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