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鞠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鞠躬
出生 1929年11月
國籍 中國
籍貫 安徽績溪
民族
母校 湘雅醫學院(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
職業 神經科學家
研究領域
醫學

鞠躬,神經生物學家 男,1929年11月生,安徽績溪人。[1]

1952年畢業於湘雅醫學院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現為第四軍醫大學教授。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人物簡介

1952年畢業於湘雅醫學院(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學士學位,神經生物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獎評審委員會委員;「何梁何利基金」專業評審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專家諮詢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解剖學會終生名譽理事;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理事;國際腦研究組織(IBRO)刊物《Neuroscience》編輯。

研究方向及科研成果

  • 研究事業始於上世紀60年代初,他的神經形態學家的聲譽主要建立在其中樞神經系的束路學、終紋床核的構築學及背根神經免疫組織化學等方面的研究。其後,鞠躬及其同事在哺乳動物腦下垂體前葉腺細胞周圍發現了相當數量的神經,經十多年的研究,提出了腦下垂體前葉受神經、體液雙重調節的假說,這是對目前通行半個世紀以上的體液調節被他的一種挑戰。同時,領導了腦對免疫系統調節的研究,其主要成果之一是證明了催產素是一種免疫激素
  • 鞠躬教授多年來主要從事束路追蹤、神經內分泌學、大腦邊緣系統及化學神經解剖學的研究。在脊髓與腦幹的聯繫、終紋床核以及腦下垂體前葉、後葉的 神經支配等方面研究中有許多重要發現,尤其是發現哺乳動物可受神經直接調節,從而提出垂體前葉受神經-體液雙重調節的學說,具有突破性意義,打破了垂體前葉不受神經直接調節的半個世紀的定論。

此學說可能將對內分泌的正常及病理功能,內分泌疾病的病因及治療等方面的研究開闢新的研究方向。此學說已逐漸受到國際上的重視,曾應邀赴13個國家(地區)31所院校作33次報告,邀請人中有諾貝爾生理學獲醫學獎委員會副主席,匈牙利科學院副院長、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前蘇聯醫學科學院通訊院士等。

在國內組織的國際性學術大會上作大會報告(Plenary Lecture)3次。<ref> 鞠躬資料<ref>

1998年9月將應邀在澳大利亞召開的第四屆亞大生理學聯合會、第二屆亞大神經科學聯合會、澳大利亞生理學學會年會及新西蘭勝利學會聯合舉辦的大會上作大會報告。格氏解剖學及「Autonomic-Endocrine Interaction」一書中均引用了此發現。

1992年在法國尼斯召開的第八屆國際內分泌大會上B.Halasz 作的G.Harris紀念報告中,指名介紹了此發現曾先後三次接受國際雜誌的邀請撰寫有關綜述,鞠躬教授從事神經科學研究中,先後在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國外雜誌上發表71篇,國內雜誌第一作者40篇。參加專著編寫了3部,其中主編1部,作者2部。

據SCI不完全統計,論文在國際上被引用600次以上。完成和承擔各類基金12項,其中主持8項,參加4項,獲經費125萬元。鞠躬教授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成果獎6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除兩項為第二作者外,其它均為第一。

其中一等獎為

⑴哺乳動物垂體前葉肽能神經支配的發現和神經調節假說的提出;

⑵神經損傷後背根節神經元神經調質和受體與慢性痛;二等獎為:⑴顯示辣根過氧化物酶和生物凝集素技術;⑵脊神經和脊髓免疫組化的研究;⑶終紋床核的研究;⑷大鼠垂體後葉多種神經纖維的起源及追蹤與免疫組織化學相結合技術。目前正在開展或計劃開展的國際合作研究7項。

  • 1995年 獲「八五」全軍後勤重大科技成果獎;
  • 1996年 獲解放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
  • 1996年 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