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頹廢哥特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頹廢哥特式

來自 新浪網 的圖片

頹廢哥特式 早期美國通俗小說的第三道風景線為哥特式小說(gothic fiction)。"哥特式"(gothic)這個詞在英語裡有多種含義。它既是一個文學詞彙,又是一個歷史術語,還可以用作建築和藝術方面的專門用語。作為一個文學詞彙,它也有多種含義。它既指一種文學現象,又指一類文學作品,還可以表示一種文學創作方法;而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歷史階段,這些文學現象、文學作品、文學創作方法的內涵也不盡相同。此處按照通常的做法,用它來表示一類通俗小說。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頹廢哥特式 [1]

外文名稱 gothic fiction

淵源和特徵

淵源和特徵 這類小說曾經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十分繁榮,然而它們的作者,除少數外,均被文學批評家和文學史家所忽視。其模式特徵是,故事常常發生在遙遠的年代和荒僻的地方,人物被囚禁在狹窄的空間和鬼魂出沒的建築內,懸疑和愛情交織在一起。慣常的懸疑手段有神秘的繼承權、隱秘的身世、丟失的遺囑、家族的秘密、祖傳的詛咒,等等。到最後,懸疑解開,歹徒暴露,男女主人公的愛情障礙掃除。不過,這種愛情有別於言情小說里的愛情。兩者的區別是:哥特式小說通常描寫神秘冒險故事,其愛情障礙往往來自歹徒;而言情小說描寫家庭平凡瑣事,其愛情障礙往往來自男女主人公本身。

起源

哥特式小說起源於18世紀後期的英國,開山鼻祖是霍勒斯·沃波爾。他的《奧特蘭托城堡》創立了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說的模式。哥特式小說的出現,既與當時英國墓園派詩人的"哥特式"情結有關,也與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的"哥特式"美學標準有聯繫。此外,它還借鑑了理查森的《克拉麗莎》的"女郎一惡棍"這一對立模式。這種小說問世不久,即引起克拉拉·里夫(Clara Reeve,1729-1807)、索菲婭·李(Sophia Lee,1750-1824)、威廉·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1760-1844)等許多人仿效,成為最流行的體裁,並迅速從英國擴展到整個歐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