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頹廢音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頹廢音樂

來自 大河票務網 的圖片

頹廢音樂 (德語:Entartete Musik)是20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政府對某些形式的音樂的稱呼,這些音樂被納粹認為是有害或頹廢的。頹廢音樂是納粹政府發動的頹廢藝術(Entartete Kunst)運動的一部分,納粹期望抹黑這些作品、禁止它們的展示並將其與大眾隔離開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頹廢音樂 [1]

創建時間 20世紀30年代

認定原則

納粹德國時期,一批進步音樂、現代主義音樂和爵士樂作品被認定為"頹廢音樂"。

任何反對納粹政權的音樂,如內容或其作曲家及演奏家的政治觀點反對納粹的音樂作品均被視為頹廢音樂。包括猶太裔的作曲家(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阿諾德·勛伯格、弗朗茲·施雷克爾、沃爾特·布勞恩費爾斯、埃里希·科恩戈爾德、寇特·威爾、古斯塔夫·馬勒、David Nowakowsky 和貝特霍爾德·施密特),具有猶太或非洲風格的音樂(如恩斯特·克熱內克),傾向馬克思主義的音樂家的作品(如漢斯·艾斯勒)。同情納粹反對者的作曲家也在此列(如支持從德國流亡的勛伯格的安東·韋伯恩)。

現代主義音樂,如保羅·欣德米特、阿爾班·貝爾格、勛伯格和韋伯恩的作品也被認為是頹廢音樂。納粹認為現代主義的音樂次於古典音樂,其對傳統結構和形式的摒棄對法西斯政權對秩序和文化傳統的追求構成了威脅。另外,由於根植於非裔美國人的文化,爵士樂也被認為是頹廢音樂。

歧視

納粹奪權後,這些作曲家的生活日漸艱難,他們的作品很難演出,因此他們紛紛流亡海外(如勛伯格、威爾、欣德米特和施密特)或內部流亡(如卡爾·阿瑪德烏斯·哈特曼、鮑里斯·布拉赫爾),或被關入集中營(如維克托·烏爾曼和埃爾文·舒爾霍夫)。

雖然最初被認定為頹廢音樂,有些作品後來被納粹廣泛使用,例如1937年卡爾·奧爾夫所作廣受歡迎的《布蘭詩歌》。

1938年,如同對頹廢藝術的展出一樣,納粹組織了多次展覽。漢斯·西弗勒斯·齊格勒在杜塞爾多夫魏瑪國家大劇院頹廢音樂展覽開幕致詞時稱,這些音樂是受了"猶太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影響"。此次展覽分為7部分:

猶太主義的影響 勛伯格 庫爾特·威爾和恩斯特·克熱內克 "小布爾什維克"(恩斯特·托赫、Schreker、Berg) 凱斯騰貝爾格 欣德米特 伊戈爾·費奧多羅維奇·斯特拉文斯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