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題白石蓮花寄楚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題白石蓮花寄楚公》

作品名稱: 《題白石蓮花寄楚公》

創作年代: 晚唐

文學體裁:詩

作者:李商隱

《題白石蓮花寄楚公》是唐代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1]

這是詩人大中年間在東川時的作品。這一時期,李商隱失去了愛妻王氏,正處於極度的痛苦之中。同時又懷念故鄉,歸思難收,加上體衰多病,因此情緒特別低落,內心充滿悲愁,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篤信佛家禪理,和衲子有了來往。他青年時期就好道,有"學仙玉陽東"之想,和道流過從甚密。而作者此詩又奉佛,給他的思想和創作帶來了不少消極影響。

詩人因看到長供佛前的白石蓮花,想起了楚公。於是詩人就寫了這首詩遙寄楚公。全詩表達的即是對友人的懷念,又是對友人和自己的策勵。

詩詞正文

白話譯文

以白石連花奉寄楚公,言白石蓮花自在佛前。將老病楚公自在西山;白石蓮花既不雕鐫應入西山,西山老僧又不起心欲此石蓮。在清霜寒露降滿苔蘚的夜裡,經常夢到他這位老朋友。龍宮與雁塔一樣的極高。以舍利弗為代表的阿羅漢,不會最上乘義,停留在小乘極果,不以成佛為最究竟之目標,直到法華會上, 方才回小向大,發願成佛。

原文鑑賞

詩文中流露出感傷頹廢的情調、縹渺虛無的色彩。他自己曾在《樊南乙集·序》中說:"三年以來,喪失家道。開居忽忽不樂,始克I意事佛,方願打鐘掃地,為清涼山行者。"這首詩就是他這種思想的具體反映。"楚公"其人,歷來無確考。現此詩中之意。可能是一位老衲。

"白石蓮花誰所共。六時長捧佛前燈。"詩一開頭,便切題描寫寺院中的石燈台。"白石蓮花"即石燈台。《道源》一書注日:"番白石為蓮花台,捧燈佛前。"共"是"供"的通假字。"六時"一詞《大唐西域記》一書中有所說明:"六時合成一日一夜。"佛經中所謂"六時"等於如今的二十四小時。寺院中放置着白石鑿成的蓮花燈台,它整天整夜都在佛前捧着燈火,為佛家不可缺少之物。

接下兩句:"空庭苔蘚饒霜露,時夢西山老病僧。"因見院中秋色而憶念西山老僧。前一句寫秋色:深秋時節,木葉盡脫,連那院中碧綠的苔蘚也逃不掉寒秋的淫威,在重生的霜露之下,顯出衰敗之態。目睹眼前淒涼的秋景,詩人不由得想起南山那位體衰多病的老僧,此時他的情況怎樣呢?於是詩人便引經據典,設想僧人所處的佛家聖地的情況:"大海龍宮無限地,諸天雁塔幾多層。"《法華經》上說舍利佛文殊師"乘千葉蓮花從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湧出(水面),住在虛空之中"。此處之"天"與我們如今所說的天不同。按佛經所說,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無色界為四天,此處之"天"指佛家所處的清淨光明的勝境。"雁塔"一詞出自《大唐西域記》,此書中載:有佛比丘在路上行走,忽然發現群雁飛翔.於是開玩笑說:"今天眾和尚飯不夠吃。"一隻大雁向後退着飛,投身自殺。佛家感動,便建一塔,把雁葬在下面。在詩人的想象中,佛境不僅廣大無邊,而且清靜光明。詩人用這樣的筆法,把南山老僧所處之境描繪得如此之好。同時,此聯也是借大海和雁塔暗暗點出佛家教義之"博大精深"。

最後兩句:"漫夸騖子真羅漢,不會牛車是上乘。"這是對"楚公"的贊語。此處"騖子"指舍利弗。舍利弗名字與母親名相連。其母名為舍利,眼如鶖鷺,身形特剮好看。"羅漢"本意是修行得道的聖者。《四十二章經》中說阿羅漢能飛行變化。隨願久住,而其所居之處,天地為之感動。言其道法之高深。這裡是在說舍利弗為修行得道之聖。"不會"即不理解。"牛車"、"上乘"都是佛家語。按佛書《妙法蓮花經》中所說:"如來佛曾為眾僧說三乘,三乘即聲聞乘,辟支佛乘和佛乘,聲聞乘如求羊車,辟支佛乘如求鹿車,都不如佛乘,因為佛乘'利益天人,度脫一切',如求牛車。"因此"牛車"為佛家大乘也即詩中所說的"上乘",其根本意思是指佛家圓通廣大的要道。

詩人在這最後兩句中首先稱讚舍利弗是"真羅漢",即修行得道的長者,但他還沒有理解佛家的"上乘"即那圓通廣大的要道,言外之意便是"楚公"才真正懂得了佛家的"上乘"之法,即佛家要道。

這首詩在思想性上無足可取,只是玄而又玄的禪家之語。不過在用典上還有些特色。不見牽強與堆砌之痕,比較自然。

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河南滎陽市)。 [2]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縣病故,死後葬於祖籍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3] 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4]

視頻

專家講述李商隱寫詩緣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