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顓頊帝是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顓頊帝是誰顓頊帝,是五帝之一,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他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是中華人文始祖之一,為姬姓,名乾荒。顓頊因輔佐少昊(名玄囂,黃帝之長子)有功,被封於高陽。後來少昊去世,共工氏和顓頊爭奪帝位,顓頊成功的打敗了共工氏而繼位主政,號高陽氏。[1]

顓頊簡介

顓頊是黃帝的孫子,號高陽氏,居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附近)。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現在的河北省一帶,南到南嶺以南,西到現在的甘肅一帶,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都是他統治的地城。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說,顓頊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據《淮南子·時則訓》載:「北方之極,顓頊、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又據《史記·五帝本紀》載:「北至於幽靈,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蹯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真是一位澤被宇內,功德蓋世的帝王。

顓頊資料

《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顓頊帝也」。 顓頊,上古帝王,系軒轅黃帝的孫子,二十歲即帝位,初國於高陽,建都於高陽古城(今河北省高陽縣),故又稱其為高陽氏,今舊城村,周圍九里。古志載「高陽,古頊帝墟,歷代沿革」。自顓皇建號,四千多年來,高陽為郡國,為軍鎮,為關隘,其名不易。相傳顓頊是軒轅黃帝的孫子,是九黎族的首領。昌意相傳是軒轅黃帝與嫘祖的次子,生顓頊。顓頊性格深沉而有謀略。十五歲時就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區,封於高陽(今河北省高陽縣),故又稱其為高陽氏。軒轅黃帝死後,因顓頊有聖德,立為帝,時年二十歲。 據《淮南子·時則訓》載:「北方之極,顓頊、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又據《史記·五帝本紀》載:「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真是一位澤被宇內,功德蓋世的帝王。《春秋緯》中一本叫《命歷序》的書說顓頊部落共傳20世,350年,《易緯》中的《稽覽圖》說是500年。顓頊、帝嚳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國學大師範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寫道:「漢以前人相信軒轅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族祖先,當是事實。 據《乾隆御批綱鑑》載,顓頊帝在位78年,活了98歲。他在位期間,有以下重大政治舉措: 始以民事紀官。太昊伏羲氏以龍紀官,黃帝軒轅氏以雲紀官,少昊金天氏以鳥紀官。顓頊帝認為這樣命名官職不太科學,就對官職名稱進行了改革,開始以分管民事的性質命名官職:選拔了少昊金天氏的兒子己重為「木正」,又名「勾芒」,管理樹林和木材;選拔了該擔任「金正」,又名「蓐(農)收」,管理金屬冶煉;選拔了修熙相代擔任「水正」,又名「元冥」,管理水利;選拔了炎帝後裔勾龍擔任「土正」之職,又名「后土」,管理土地;選拔了重黎和吳回擔任「火正」,又名「祝融」,管理火種;之後又命重黎治人神,管理巫術、祭祀、規範宗族祈禱事務。這樣把民事初步分為六個方面,各以民事的性質命官,是為六官。從此官吏職責不再含混不清了。 改革了巫術與祭祀。據歷史記載,當時巫術、占卜泛濫成災,占卜結果互相矛盾,嚴重影響了部族間行動的統一和部眾的團結。尤其在九黎地區更加突出,達到了「民神雜揉,家為巫史,民瀆齊盟,災禍荐臻」的地步,顓頊帝除保留了經國家批准的宗教機構、場所、人員外,下令在民間禁絕巫教。九黎上層貴族拒不執行中央禁令,為此發生了中原與蜀地的戰爭,這場戰爭前後進行了一年多,最後以顓頊帝達成中原與蜀地的統一而告終。 改革甲歷。始以建寅月為曆元。據歷史記載,顓頊帝根據進步的天文觀察與測算,改革了黃帝頒行的《調歷》,以初春元月一日黎明之時為立春,以次類推,定下四季和二十四節氣,基本上吻合了自然規律,對農林牧業的生產起到了科學的指導作用。因此後人將他推戴為「歷宗」。 創製九州,中國首次有了自己的版圖和行政區劃。據馬端臨《文獻通考》和《乾隆御批綱鑑》記載,中國九州的建置區劃,創製於顓頊大帝。黃帝時代雖然統一了中原地區,但蚩尤部族一大部分退據於四川、貴州、雲南一代,事實上形成長期獨立局面。直到顓頊大帝,才實現中華華夏部族與川、黔、滇等地的蚩尤後裔九黎的真正統一。在此基礎上,顓頊大帝決定對中國區域建置進行明確規劃,確定了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九州的名稱和分轄區域。至此,中國幅員「統領萬國(上萬個部落),北至幽陵(即幽州),南至交趾(即南交),西至流沙(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古居延澤一帶),東至蟠木(今東海中山)。日月所照,莫不砥(平)屬」(《乾隆御批綱鑑》)。 創作了九州中國的第一首「國歌」。據史載,這首歌的名字為《承雲》,其基本創作方法是:命樂官飛龍氏融匯中國八個大區域的流行樂曲「條風」、「明庶風」、「清明風」、「景風」、「涼風」、闔闔風」、「不周風」、「廣莫風」的風格特點,創作成「圭水之曲」,主題是「召氣而生物」,然後鑄成銅質樂鍾,作「五基六英之樂」,名為《承雲》,用來在「萬國諸侯」到國都開大會時「享上帝,朝諸侯」。 後人對顓頊大帝的評價是:靜淵有謀,疏通知事,養材任地,載時象天,依鬼神以治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後人推戴他為玄帝。當然,後人之所以把他尊為「上古五帝」之一,除了他有以上政績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還生下了舜的祖父窮蟬和大禹帝的父親伯鯀。同時,據《史記》記載,顓頊帝還是秦始皇帝的嫡傳始祖。據《史記·秦本紀第五》載:顓頊之孫女修生大業,大業生大費,大費娶舜帝女為妻。大費即伯翳,舜賜他姓贏。秦即出於大費贏伯翳。從此看來,顓頊帝還是姚姓、虞姓、姬姓、夏姓、姒姓、任姓、薛姓、禹姓、陳姓、李姓、胡姓、曾姓、沈姓、江姓、辛姓、封姓、顏姓、袁姓、屈姓、白姓、鍾姓、豐姓、楚姓、祝姓、陸姓、熊姓、潘姓、董姓、葛姓、費姓、韓姓、彭姓、曹姓、秦姓、趙姓、贏姓、羋姓、楚姓、蔣姓、黃姓、廖姓等氏族的遠祖。顓頊帝共傳20世,約350年。顓頊去世後葬於「濮陽城外廣陽里」,即今河南省內黃縣城南30公里的梁莊鄉三楊莊村西北邊。陵墓修築時間已不可考,現存墓園占地約五萬平方米。陵前現存最早的建築始於唐太和四年(830),後經歷代重修,陵墓長165米,寬66米,磚牆上鑲有「顓頊陵」、「顓頊帝陵」兩塊標誌碑。清末,黃河故道風沙南移,陵園漸被沙丘掩埋。近年來經清沙除淤,已挖出神道、山門、大殿殘垣等建築遺址及百餘塊歷代帝王御祭碑碣,目前正在進一步修整。

歷史貢獻

《史記·五帝本紀》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這說明顓頊是位沉靜、博識、有謀略的人。他能根據不同地域條件發展生產,聚集財物,又以觀天象,按日月運行而定四時(當時已有曆法,稱「顓頊曆」),並制定出各種禮儀制度,來教化人民,按時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他命重為南正,專管天地鬼神之事,命黎為火正,專管人間之事。因而顓頊時期,生產較前有很大發展。 顓頊生活在原始社會晚期,氏族制已經解體,實行了男娶女嫁,人們有了家室,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時代已經過去。當時還規定些制度,婦女在路上遇見男人必下身內迴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示眾,還規定兄妹不准結婚等。這說明母系氏族已讓位於父系氏族,「父權制」已經確立,男尊女卑的觀念開始出現。[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