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風平鎮位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東南部,全鎮占地面積394.42平方公里,轄12個村(居)委會,100個自然村,192個村民小組,72733人(2017年),全鎮耕地面積98666畝,其中:水田73270畝,人均耕地面積1.35畝。[1]

中文名稱:風平鎮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下轄地區:12個村委會

電話區號:0692

郵政區碼:678407

面 積:394.42平方公里

人 口:72733人(2017年)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機 場:芒市飛機場

車牌代碼:雲N

區域概況

平均海拔863米,水資源豐富,芒市河和果郎河穿流過境,是芒究水庫芒別水庫那目水庫的灌區,距市府芒市8公里,是一個以傣族聚居為主的山壩結合鄉鎮,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320國道,潞盈公路和風法公路貫穿全境,芒市飛機場設在轄區,沿320國道向西南80公里可到國門瑞麗市姐告並通往緬甸北方重鎮木姐和南坎,沿潞盈公路向西180公里可到盈江縣,便利的變通網絡,為農、工、貿全面發展奠定了戰略基礎。

糧蔗產業

合理調整「糧蔗」的生產面積,2005年全鎮糧食播種面積133343畝,大春生產單產達516公斤,創歷史新高,同時通過積極引進糧食加工企業,搞活糧食流通,提高糧食產品的附加值;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全鎮新發展了9231畝甘蔗,現全鎮甘蔗總面積達12223畝,單產達4.51噸,工業入榨達5.5萬噸,「糧蔗」產業的協調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冬農產業

「冬農」生產,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新項目的引進和開發,在鞏固小麥等傳統「冬農」產業的同時,積極引進新項目,精品瓜、甜脆玉米、冬早蔬菜、馬鈴薯等產業實施了訂單生產,2005年「冬農」全鎮糧豆播種面積41015畝,總產12250噸;瓜果蔬菜14410畝總產77748噸;「冬農」產業成了農民現金收入的重要產業。同時,在「冬農」生產中通過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冬農」生產逐步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綠色產業

大力發展新型綠色產業,抓住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優惠政策,依託龍頭企業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茶葉、咖啡、檸檬、黃姜、竹子、柑橘、熱帶水果以及經濟林木等新產業,截止2005年全鎮已累計發展了4681畝茶葉、1841畝的咖啡,300畝的檸檬、868畝的柑桔、1614.7畝的西南樺等經濟林木,並通過興建茶葉、黃姜、竹筍,地板條等加工企業,促進項目的產業化發展。

畜牧產業

狠抓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把畜牧業作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來抓,鼓勵農民從事黃牛、水牛的養殖和買賣,培育農村經紀人隊伍。同時依託祥祥乳業有限責任公司和永虹奶牛廠,通過走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發展路子,帶動全鎮大牲畜養殖業向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同時加強重大動物疫情防治工作,確保全鎮畜牧業的健康發展。2005年全鎮大牲畜存欄6433頭,生豬存欄42333頭,出欄31114頭,肉、奶、總產量2742噸,全鎮的畜牧水產養殖業得到了持續健康的發展。

2008年風平鎮按照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以交通樞紐建設為契機,以工業園區建設為抓手,堅持「現代農業富民、工業經濟強鎮、民族文化活鎮、區位樞紐拓鎮、教育科技興鎮」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抓住發展機遇,激發創造活力,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較快發展,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年末,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31434萬元,農村經濟淨收入19570萬元,農民所得189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96元,同比增長16.2%。

農村建設

新能源建設

實施「小水電代燃料」和推廣以「沼氣」為主的農村能源建設,加快農村改水改廁配套建設,為實施「長鏈農業富民」戰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夯實基礎,截止2005年全鎮共建設了637口沼氣池及配套戶廁。那目村實施的「小水電代燃料」試點工程通過了省上的驗收。

水利建設

切實抓好農田基本建設,興修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建立高產穩產農田,提高農業綜合效益,降低農業生產成本。2005年全鎮累積上馬大小工程320件,改善灌溉面積3.44萬畝,完成群眾投資 183萬元;累計工程總投資496多萬元,完成了芒別水庫溢洪道、荒滇彩大壩修復、蠟掌村農業綜合開發、遮宴農業綜合開發,法帕中學、芒棒、拉賽、蚌相村的人畜飲水等重點工程項目建設,農田水利工程的配套和完善,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道路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鄉村道路建設,多方面籌集了665萬元的資金,興修了芒烘變壓站路、那目至弄坎路改擴寬工程、上東白水河至爛壩場公路、芒里至黨良公路、拉賽與爛壩寨公路等重點項目,優化了投資環境,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帶動和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經濟狀況

工業企業

堅持「以地生財、以財建鎮、以鎮招商、以商帶農」的城鎮化發展思路,進一步加快和完善小城鎮配套設施建設,切實做好招商引資工作,2005年全鎮共有集體、私營、個體企業660戶,從業人員3041人,營業收入9610萬元,實繳稅金219萬元。近些年來通過多方面努力,引進了芒市卓信硅業有限責任公司十萬噸硅廠、石斛加工廠、生態茶園、勐巴娜西茶廠、風平萬通茶廠、鴻宇紅磚廠、臘掌頁岩紅磚廠、法帕筷子、鳳翔廢舊資源有限公司、芒市佳雲塑料製品廠、芒市鴻山機電工程有限公司、風平應志糧食經營部等企業,全鎮第二產業得到穩步的發展,多渠道的開拓了稅源,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強了經濟活力。

財政稅收

隨着農村稅費改革的貫徹落實和國家財稅體制的改革,農特稅的取消,農業稅和附加稅的免徵,受政策影響鎮財政直接減收122.7萬元。為適應新的財稅體制變化,確保機構運行,鎮政府通過引進項目,興辦企業,多方面、多渠道開拓稅源;同時,加大稅收征管力度,充分調動廣大稅收幹部的積極性, 2005年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61.75萬元。其中:國稅50.75萬元,地稅211萬元;地方財政支出572.35萬元;財政支出始終堅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財政支出原則,加強財政支出管理,本着「核定收入基數,超支自理、節餘留用」的財政運行機制下,實行「以收定支,量入而出」的財政支出,確保了財政的收支平衡。

教育狀況

教育事業關係到全鎮實施「科教興鎮」戰略,鎮政府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按照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分類指導的原則,通過多渠道、多方面的籌集資金加大了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建蓋了30萬元的風平中學實驗大樓、12萬元的大香樹小學,改造了弄轉、芒別、弄相等學校的教師宿舍,擴建並建蓋了40萬元帕底小學教學大樓;同時配備和完善各種教學設施,並對芒賽小學的擴建進行了規劃,計劃建蓋124萬元遮宴小學,進一步改善教育環境。

2005年全鎮有各級各類學校39所,教職工627人,在校學生8497人,其中:幼兒園1所,兩所中學、一所成技校,教育工作進一步鞏固了「普九」成果。

衛生狀況

進一步加強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工作,嚴格貫徹執行國家各種衛生法規,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方針,深入開展農村衛生改革,加強「艾滋病、非典、霍亂、結核、瘧疾」等傳染病的預防宣傳和防治工作,提高群眾的預防意識和防治知識。2005年全鎮轄區內未發生甲類傳染病例,無乙類傳染病暴發,無孕產婦死亡,無危重病因得不到救護而死亡,無突發公共衛生、食品衛生事件。同時,全面推進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做好農民醫療保障工作,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抵禦疾病風險,全鎮參合率分別為原風平轄區85.2%,其中原法帕轄區參合率89.5%,確保了參保群眾在生病時能享受到國家的報賬補助,減輕了他們的就醫負擔;同時進一步對農村醫療點加大了建設和管理,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改善群眾的就醫環境和條件;加快農村改水改廁工作,有效和杜絕了傳染病的發生;確保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

文化工作

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針,在狠抓經濟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快了農村文化教育陣地建設,建蓋了總投資12萬元的平河村委會禁毒防艾文化室,投資15萬元建蓋了芒里村委會禁毒防艾文化室;以全民健身活動、「民族團結月」、潑水節、「三.八」婦女節等傳統節日和民族節日為契機,組織幹部群眾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普及文化知識;加強「移風移俗」工作,倡導社會主義新農村新風氣,同時通過中宣部、中央文明委、國家廣電總局「電視進萬家」活動,向群眾贈送電視140台,推進了村村有電視工程的實施。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促進了「三個文明」的健康發展。

計劃生育

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國家的基本國策,貫徹落實「獎優免補」政策。全面落實「三為主」,推進「三結合」,推進「兩個轉變,大力提倡優生優育,圍繞與市政府簽訂的《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書》對全鎮計劃生育工作通過層層抓落實,有效控制超生搶生,2005年來全鎮人口的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17‰,計劃生育率為97.19%;共辦理了996對獨生子女證,並及時兌現一次性「獎優免補」獎金和年滿60周歲享受獨生子女「補助金」,計劃生育工作得到上級的肯定和表彰,為全鎮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創造了良好的人口環境。

民政救濟

切實做好社會救濟和安居工程工作,2005年共發放慰問金0.89萬元,發放救災救濟款12.4萬元,解決「五保戶」、特困戶的基本生活困難;同時落實好「安居工程」,兌現了34.2萬元共69戶「安居工程」建房補助款,多方面籌集和發放了14450元助學金幫助困難優秀學生就學,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視頻

常吃南瓜好處多多!但南瓜的搭配「禁忌」要牢記,後悔才知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