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災霜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風災霜旱》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是洪邁編著的一部史料筆記。

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該書與沈括的《夢溪筆談》、王應麟的《困學紀聞》,是南宋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原文

  慶元四年,饒州盛夏中,時雨頻降,六七月之間未嘗請禱,農家水車龍具,倚之於壁,父老以為所未見,指期西成有秋,當倍常歲,而低下之田,遂以潦告。餘干、安仁乃於八月罹地火之厄。地火者,蓋苗根及心,◆蟲生之,莖幹焦枯,如火烈烈,正古之所謂蠢賊也。九月十四日,嚴霜連降,晚稻未實者,皆為所薄,不能復生,諸縣多然。有常產者,訴於郡縣,郡守孜孜愛民,有意蠲租,然僚吏多云:「在法無此兩項。」又云:「九月正是霜降節,不足為異。」案白樂天諷諫《杜陵叟》一篇曰:「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此明證也。予因記元祐五年蘇公守杭日,與宰相呂汲公書,論浙西災傷曰:「賢哲一聞此言,理無不行,但恐世俗諂薄成風,揣所樂聞與所忌諱,爭言無災,或有災而不甚損。八月之末,秀州數千人訴風災,吏以為法有訴水旱而無訴風災,閉拒不納,老幼相騰踐,死者十一人。由此言之,吏不喜言災者,蓋十人而九,不可不察也。」蘇公及此,可謂仁人之言。豈非昔人立法之初,如所謂風災、所謂早霜之類,非如水旱之田可以稽考,懼貪民乘時,或成冒濫,故不輕啟其端。今日之計,固難添創條式。但凡有災傷,出於水旱之外者,專委良守令推而行之,則實惠及民,可以救其流亡之禍,仁政之上也。

作者簡介

洪邁(1123~1202年),字景盧,號容齋,又號野處,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宰執、封魏郡開國公、光祿大夫。卒年八十,諡「文敏」。配張氏,兵部侍郎張淵道女、繼配陳氏,均封和國夫人。南宋著名文學家[1]。主要作品有《容齋隨筆》、《夷堅志》。

《容齋隨筆》分《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十卷。這部書內容範圍頗廣,資料甚富,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宋代掌故及人物評價諸方面內容。它對後世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提要[2]推它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視頻

風災霜旱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