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為詩人絕筆之作,作完此詩不久,詩人就因病辭世。 當年詩人貧病交加,身染重疾,他預感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百感交集,作下此詩,他在詩中敘述了自己的病情,回顧了半生顛沛流離之苦,並向親友托咐了後事,充滿着淒切動人的家國之憂。

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帶着一家八口,從長沙乘船往岳陽,經過洞庭湖時,風疾愈加嚴重,半身偏枯、臥床不起,作下此詩,寄呈給湖南的親友。

作品原文

《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1]

軒轅休制律,虞舜罷彈琴。

尚錯雄鳴管,猶傷半死心。

聖賢名古邈,羈旅病年侵。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見參。

如聞馬融笛,若倚仲宣襟。

故國悲寒望,群雲慘歲陰。

水鄉霾白屋,楓岸疊青岑。

鬱郁冬炎瘴,蒙蒙雨滯淫。

鼓迎非祭鬼,彈落似鴞禽。

興盡才無悶,愁來遽不禁。

生涯相汩沒,時物正蕭森。

疑惑樽中弩,淹留冠上簪。

牽裾驚魏帝,投閣為劉歆。

狂走終奚適?微才謝所欽。

吾安藜不糝,汝貴玉為琛。

烏幾重重縛,鶉衣寸寸針。

哀傷同庚信,述作異陳琳。

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戶砧。

叨陪錦帳座,久放白頭吟。

反樸時難遇,忘機陸易沉。

應過數粒食,得近四知金。

春草封歸恨,源花費獨尋。

轉蓬憂悄悄,行藥病涔涔。

瘞夭追潘岳,持危覓鄧林。

蹉跎翻學步,感激在知音。

卻假蘇張舌,高夸周宋鐔。

納流迷浩汗,峻址得嶔崟。

城府開清旭,松筠起碧潯。

披顏爭倩倩,逸足競駸駸。

朗鑒存愚直,皇天實照臨。

公孫仍恃險,侯景未生擒。

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問俗九州箴。

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葛洪屍定解,許靖力還任。

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

作品鑑賞

全詩的基調是憂苦。分為四段,每段緊扣這個基調,從不同的角度抒發了自己的憂思愁苦。

第一段從"軒轅休制律"到"時物正蕭森",正面入題,從風疾寫起,接寫湖中行船所見所感,着重表現病苦。開始四句,王右仲說:"起來四句憤激語。"楊倫評曰:"發端奇警。"對此,蕭滌非先生有深刻的解釋:"這四句得連看,因第三句申明第一句,第四句申明第二句。這一開頭,相當離奇,但正是說的風疾。風疾和軒轅(即黃帝)制律、虞舜彈琴有什麼相干呢?這是因為相傳黃帝制律以調八方之風,舜彈五弦之琴以歌南風(歌詞有'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然而現在我卻大發其頭風,這豈不是由於他們的律管有錯,琴心有傷嗎?既然如此,那就大可不必制、不必彈了。這種無聊的想法,無理的埋怨,正說明風疾給杜甫的痛苦。"(《杜甫詩選注》)這四句的確表現了詩人在長期病苦中無可奈何的激憤心情,以致有些神思恍惚。"如聞馬融笛,若倚仲宣襟",是以馬融笛聲比風疾發作時的耳鳴,以王粲登樓"向北風而開襟"喻病苦中的顫抖。在長期重病的摧殘下,詩人的心緒極差,又正值蕭條的冬季,他從船上看洞庭湖濱的景色,那空中的寒雲、陰暗的"白屋"(即茅屋)、濃霧般的瘴氣、蒙蒙的淫雨以及祭鬼的鼓聲、貓頭鷹被擊落的哀鳴,莫不帶着濃厚的愁慘的色彩,更使詩人愁、悶迭生。"生涯相汩沒,時物正蕭森",正是這種情景的鮮明寫照。詩人採用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通過鋪敘哀景以襯托自己的病苦,使得病苦之情倍增其苦。

第二段從"疑惑樽中弩"到"得近四知金",是在第一段之後的轉折,回顧往事,着重表現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間"的困苦。開始兩句"疑惑樽中弩,淹留冠上簪",以"懷弓蛇影"故事,說自己因世路險惡而疑畏多端,長期滯留不得歸京。暗示自己自從在京因疏救房管獲罪出走,以後一直在戰戰兢兢中過日子。至於生活上的困窘,那就更不必說了:吃的只是野菜羹,用的桌子"烏皮兒"捆了又捆,穿的衣服補丁疊補丁。在巴蜀十年和在楚地三年的頻繁流浪中,雖然也承地方官的接待,得陪侍錦帳,但大多難以投合,自己忙於衣食,只有庾信似的哀傷,不可能作出陳琳那樣的好文章。儘管如此,詩人仍然表現了錚錚硬骨:"應過數粒食,得近四知金。"這一段中,也有對朝貴的譏刺("微才謝所欽"、"汝貴玉為琛")和對自己進退兩難處境的感慨("反樸時難遇,忘機陸易沉"),在平靜的敘述中暗藏着奔湧起伏的激憤之情。

第三段從"春草封歸恨"到"皇天實照臨",敘述入湖南後對親友高誼的謝意,表現了作客他鄉、無依無靠的孤苦。"春草封歸恨,源花費獨尋",是向親友說明入湖南而又轉徙不定的原因:杜甫於公元768年(大曆三年)春天出峽至江陵,想從陸路北上,回河南鞏縣老家,但因種種原因而未能成行,只得南下,尋找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棲身之地,卻始終找不到。兩句詩里,漂泊無依之意,已深深地蘊含其中。在"轉蓬憂悄悄,行藥病涔涔,瘞夭追潘岳"的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只好"持危覓鄧林(即手杖)",像衰病者需要手杖的扶持一樣,投親靠友,仰仗幫助了。而自己的愚直,也得到親友的包涵。"你們對我的知遇,真像納入眾流的三江五湖浩瀚無涯,高地之上更聳立着高高的山峰。城府的大門衝着朝陽敞開,蒼松翠竹掩映着清清的流水。人們都帶着倩倩的笑臉,騎着駸駸的快馬來投奔諸公。你們都具有慧眼能賞識象我這樣既愚且直的人,惟願皇天后地能照臨我感激諸公的赤誠。"(陳貽焮《杜甫評傳》下卷)感激之情誠摯動人,但在感激的背後,讀者也清楚地看到一位衰病交加、窮愁潦倒的老人強為言辭、淒涼孤苦而老淚縱橫的形象。"蹉跎翻學步"以下,表面上輕鬆,而經"轉蓬憂悄悄"四句一襯,卻格外沉重,這種相互襯托的手法,收到了入木三分的效果。

第四段從"公孫仍恃險"到末尾,筆勢宕開,嘆息戰亂不止而傷己之將死於道路,傳達出無限深長的人生悲苦。這一段是對全篇的總結,在簡潔的文字中,包含着豐富的內容:一方面,"公孫仍恃險,侯景未生擒"、"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藩鎮作亂,天下戰事不息,這是塗炭生靈、自己流離異鄉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問俗九州箴",家鄉音信斷絕,歸日杳不可期。特別是最後四句:"葛洪屍定解,許靖力難任。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更是極為沉痛。作者在一字一淚的哭訴:我衰病如此,定將像晉朝的葛洪屍解那樣,必死無疑,現在已經無力像漢末許靖那樣拖家帶口遠走安全之地;家事將像空有丹砂訣而煉不成金那樣,難以維持,想起來怎不叫人淚下如雨啊!詩人是希望親友在自己死後,能夠伸出援助之手,給家小以照顧。這飽含深情的哀鳴,令人潸然淚下。這裡,讀者不僅看到一位在垂死之際仍然為家小操心的慈祥而悲切的老人,更看到一位在生命的最後時日依然念念不忘國事,為天下而憂慮的愛國者的崇高形象。這首絕筆,是偉大詩人杜甫一生不屈不撓、奮鬥終身的宣言書,"是金劍沉埋、壯氣蒿萊的烈士歌","是大千慈悲、慕道沉痛的哀生賦"(范曾《劉炳森隸書杜詩》序),它將以其博大沉雄的氣勢和精妙絕倫的藝術,彪炳詩史,流傳千古。

這是一首五言長篇排律。唐代以五言排律取士,"五排"是當時官方批准使用的正規詩體,杜甫在孤苦無依的情況下,用五言排律來寄贈親友,也含有鄭重其事和尊重對方的意思。但是,五言排律有很多束縛,不管多長,它要求除首尾各一聯外,中間所有句子都必須對偶精工,而且要用典,同時,這首詩是奉呈親友之作,亦即以詩代書,因此如道家常,娓娓動聽,十分得體。開始兩句本可不用對偶,但"軒轅休制律,虞舜罷彈琴",卻對偶精切,一開始就給人以非常精整的感覺。但在中間的一路精整中,又雜以流水對"卻假蘇張舌,高夸周宋鐔",顯得流動自然,富於變化。至於典故,詩中用得很多,黃庭堅說老杜作詩無一字無來處。但卻沒有堆砌之感,"引得的確,用得恰好,明事暗使,隱事顯使,令人不覺,如禪家所謂撮鹽水中,飲水乃知鹹味"(王驥德《曲律》)。這充分體現出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學識和藝術修養,給後人留下深刻的啟示。

名家點評

杜臆》:起來四句憤激語,而"猶傷半死心"更痛。……"群雲慘歲陰","群雲"創語。

《讀杜心解》:絮絮叨叨,純是老人病憊時,追思歷歷、寄謝種種情狀;然細尋之,條理仍復楚楚。……公詩本苦多樂少,然未有苦至此者。竟是一篇絕命詞。

杜詩鏡銓》:張惕庵雲:此亦杜集大文章,曾子易簀之詞,留守渡河之志。發端奇警("軒轅"二句下)。陸放翁《臨終示兒詩》雲:"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務觀生平學杜,其忠愛乃有嗣音。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詩聖杜甫(上)

參考資料

  1. [1] 詩詞古文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