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風起青萍(杜秀香)

風起青萍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風起青萍》中國當代作家杜秀香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風起青萍

公元前672年,陳國公子陳完避難入齊。彼時,齊國國君乃是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齊桓公—姜小白,春秋五霸第一個大恐龍。輔佐他的正是史上名相,也就是諸葛亮用來自比的管仲。一句話,齊國當時正處於它歷史上的高光時刻。陳完入齊,沒有激起一絲浪花。春秋時期,各國公子因亂出逃,避難別國可謂司空見慣。齊桓公封陳完為工正,管理百工,封其邑為「田」,陳完以封地為姓氏,從此被稱為「田完」。是不是覺得有點耳熟?是的,恰是這個田完,他的後世子孫買人心,掌國政,最後弒簡公,殺孺子,除悼公,代姜姓而立於齊,成為齊國的國君,史稱「田氏代齊」。

知微而見著,齊國丞相晏嬰早在田氏收買人心之時就有了田氏代齊的預言。老子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縱觀古今,史上一切重大改變莫不是從不易察覺的細微之處源發。一個人,一句話,一次相遇,一種選擇,看似不經意,卻往往是改變歷史走向的緣起。就像公元736年,也就是大唐開元二十四年,一隻盛世的蝴蝶,輕輕扇動了一下翅膀,引起了十九年後的一場颶風。

開元二十四年,歷經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歷經一百多年的發展與積累,大唐已進入了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富強的黃金時代。被後世賦予了無數溢美之詞的「開元盛世」,正像一幅緩緩打開的畫卷,向世人,向世界,展示着他東方大國的傲人風姿和絕世風采。這一年,大唐的牡丹依然艷冠群芳,開得雍容。這一年,八方來賀的使者依然絡繹不絕,摩肩接踵。這一年,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代替直言敢諫的張九齡成為大唐第一宰相。這一年,唐玄宗遇到了楊玉環,也邂逅了他的愛情,不久,羽衣霓裳曲的餘音將繞樑整個大明宮。這一年,安祿山因戰敗遣罪進京,這個肥胖卻靈活的粟特人,一支胡旋舞跳下來,深深博得了天子的歡心。這一年,大唐的風依然浩蕩,滾滾向前的車輪,向着盛世的極盛更近了一些……

歷史,就在這看似無邊無際的繁華里,不動聲色地埋下了大唐折翼的伏筆。為相十九載的李林甫,大權獨握,排斥賢才,重用胡將,成為將大唐推離盛世軌道,滑向沒落深淵的背後推手。而認了楊玉環做「乾娘」的安祿山,於公元755年悍然發動了「安史之亂」,讓大唐的榮耀,終究成了繁華一夢。棄了長安倉皇逃往蜀地的唐玄宗,在馬嵬驛棄了楊玉環,也棄了他執手相看的愛情。八年後,從「安史之亂」中重新站起來的大唐,早已是弊病纏身,暮氣沉沉。藩鎮割據、牛李黨爭、宦官弄權、外戚干政,就算尚有百年的國運,就算還有短暫的中興,卻再也擋不住大唐的日落黃昏。

唐太宗李世民曾告訴世人:「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然而無論他怎樣諄諄告誡,語重心長,也無論史官怎樣奮筆直書,發人深省,歷史,卻一再重演。

公元1587年,即明萬曆十五年。這一年,非常平淡與平常,史書有載:「當日四海昇平,除了氣候有點反常,全年並無大事可敘。」可就在這一年,清朝的奠基者、開創者、締造者努爾哈赤,在東北崛起,他一連吞併了幾個女真部落,且打算將戰火引到明朝。也是這一年,在歐洲,西班牙艦隊正準備全部出征英吉利,近代由西方國家主導世界的殖民帝國時代已經開啟,東西方的差距正在悄悄拉開。還是這一年,是元輔張居正去世的第5年,受張居正管教和輔佐的萬曆皇帝,開始了自己不上朝不理政的放縱生活。這一年,海瑞和戚繼光先後去世,一代宗師李贄也將在第二年削髮為僧。正如《萬曆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先生所說:「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係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

萬曆十五年,是明朝走向失敗和滅亡的開端,也成為整個中國帝制時代走向滅亡的轉折點和關節點。之後的兩百年裡,在西方,歷經工業革命的機器轟鳴和不斷對外殖民擴張,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而在東方,中國不過是又經歷了一次朝代更替,國家由「明」到了「清」。

公元1792年9月,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英國皇家戰艦正準備出發,這支由英國特使馬戛爾尼率領的龐大團隊將遠渡重洋,前往東方那古老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國度——中國,去參加當朝乾隆皇帝的83歲壽辰典禮。為了向中國顯示其科技發達、武力強盛,英國甚至不惜泄露自己的科技情報。敬獻的600多件禮品里有當時英國裝備最大口徑火炮,戰艦模型,銅製「西瓜炮」,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天文、地理、氣象、測量、里程計算、演示器,天體運行演示儀、大型地球儀、自鳴鐘、望遠鏡,黃色轎車,各種西洋絲織物、毛織物、棉織物等等,每一件都彰顯着大英帝國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工業的華麗轉身。而彼時,中國正值歷史上又一個被鼓吹的盛世——康乾盛世;彼時,大清的GDP占世界第一;彼時,堂堂天朝屹立東方,如耀眼的太陽。

第二年,乾隆在避暑山莊以天朝上國高高在上的姿態接見了首次來華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參加完隆重極奢的萬壽慶典儀式後,馬戛爾尼又在軍機大臣和珅的陪同下遊覽了皇家園林的湖光山色。目之所及的金碧輝煌,奇珍異寶,使他感到自己的禮品「黯然失色」了。天朝的富有,幾乎刺傷了英國人的自尊。期間,馬戛爾尼兩次提出談判貿易條約,天顏震怒的乾隆立即婉言拒絕。大失所望的英國使團,被「恩准」從陸路回國。走出皇宮,他們看到了另一個中國,或者說是真正的中國。他們從許多「盛世的細節」里看到了「中國的飢餓」,以致於馬戛爾尼把大清帝國比喻為「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他甚至預言「大清帝國一定會崩潰,而英國將從中獲得更多的利益。」果然,公元1840年,英國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也打醒了天朝唯我獨尊的美夢,《南京條約》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道傷痕。有人說,如果乾隆皇帝與馬戛爾尼談得好,如果中英兩國建立起開放合作的外交關係,世界的格局也許將是另一番景象。

歷史從來沒有假設,它更像是一部最宏大,也最偉大的小說,草灰蛇線,伏筆千里,看似出人意料,其實都在情理之中。就像公元1889年。這一年,蔣夢麟剛滿3歲,生活在距離杭州灣20里的餘姚蔣村。這一年,紹興人蔡元培考中了舉人,和他同科中舉的還有一個廣東人叫梁啓超。這一年,在北京翰林院編修史書的人中,有一個29歲的天津人嚴修。這一年,天津的北洋水師學堂招收了一個13歲的男生,他入學登基冊上寫着張伯苓;而學校的總教習是畢業於英國格林尼治海軍大學的嚴復。這一年的年尾,12月20日,天津一戶姓梅的詩書人家誕生了一個男孩,取名梅貽琦。史書說,1889年,光緒皇帝統治下的中國,沒有大事發生。

誰會想到,幾十年後,風雲際會,八音合奏,他們的名字都將和一所大學緊密相連,且永遠篆刻在中國史上。他們將在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偌大中國放不下一張書桌時,上演一場近代的「衣冠南渡」。他們合力將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西遷昆明,建立起一座名垂青史的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南開校長張伯苓、北大校長蔣夢麟甘居二線,公推最年青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主持校務。學校薈集了一批包括陳寅恪,馮友蘭、聞一多、朱自清在內的著名專家、學者、教授任教,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進步作出了傑出貢獻。自1938年4月至1946年7月,西南聯大畢業學生3882人中,走出了38位兩彈一星元勛,2位諾貝爾獎得主,173名兩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師……華羅庚,鄧稼先,梁思成、穆旦,李政道,楊振寧……他們的名字,在中國,乃至世界,都璀璨奪目,熠熠生輝。

正所謂「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焉知眼前的平淡和平靜,不是在醞釀着來日的驚艷和巨變。就如同冬至醞釀着日漸長的溫暖。就如同夏至之後,來日不再方長……[1]

作者簡介

杜秀香,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