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風騷

來自 中國青年網 的圖片

風騷 是漢語詞語,原義是《詩經》中的《國風》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的並稱,後代用來泛稱文學;也指人舉止 輕佻 放蕩俊俏 美好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風騷 [1]

拼音 fēnɡ sāo [2]

注音 ㄈㄥ ㄙㄠ

類指 《詩經·國風》《楚辭·離騷》

基本信息

【詞目】風騷

【拼音】fēnɡ sāo

【英譯】[literary excellence;coquettish]

【基本解釋】1.風指《詩經》里的《國風》,騷指屈原所作的《離騷》等《楚辭》 ,後代用來泛稱文學。2、指人的舉止輕佻放蕩。

含義

泛指文學

指《詩經》中的《國風》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風指《詩經》里的《國風》,騷指屈原所作的《離騷》等《楚辭》 ,後代用來泛稱文學。

《宋書·謝靈運傳論》:"原其飆流所始,莫不同祖《風》《騷》。"

唐賈島《喜李餘自蜀至》詩:"往來自此過,詞體近《風》《騷》。"

清姚瑩《論詩絕句》之二:"辛苦十年摹漢魏,不知何故遠《風》《騷》。

借指詩文或文采

唐高適《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詩:"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

宋蘇舜欽《奉酬公素學士見招之作》詩:"留連日日奉杯宴,殊無閒隙吟風騷。"

蔣光慈《少年飄泊者》八:"今天到某秀才家裡寫幾張字畫,明天到某一教書館裡談論點風騷,倒也十分有趣。

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一折:"他多管是意不平自發揚,心不遂閒綴作,十分的賣風騷,顯秀麗,誇才調。我這裡詳句法,看揮毫。"

毛澤東《沁園春·雪》詞:"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風光,光彩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旗幟鼓樂,高頭駿馬,送入衙門到任。寄華此時身子如在雲裡霧裡,好不風騷。"

梨園戲《陳三五娘》第一場:"上元景,好風騷,燈如花,月如鑼。"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論詩》

風流放蕩

《醒世恆言·一文錢小隙造奇冤》:"那老兒雖然風騷,到底老人家,只好虛應故事,怎能勾滿其所欲?"

明梁辰魚《浣紗記·見王》:"我為人性格風騷,洞房中最怕寂寥。"

舉止輕佻放蕩。

茅盾《動搖》一:"金鳳姐已經走到跟前,依舊臉上搽着雪白的鉛粉,嘴唇塗得猩紅,依舊乜着眼,扭着腰,十分風騷。"

指風流放蕩的人。

清李漁《憐香伴·女校》:"他出這等風致題目,一定是個老風騷,做首肉麻的詩應付他。"

猶風情。

明陸采《明珠記·買藥》:"卻戀他酒杯來往,兒女風騷。"楊朔《火併》:"每年元宵節,秧歌出街的時候,人們可以看見他扮着《拾玉鐲》的孫巧姣 ,或者《小上墳》的寡婦,專在女人面前賣弄風騷。"《紅樓夢》第三回:"身量苗條,體格風騷。"

謂體態俊俏美好。

明無心子《金雀記·定婚》:"有貌有貌多俊俏。陳平說我最風騷,新大褶,皂羅袍,方巾四角帶兒飄。"

出處

出於烏衣巷

提及"風騷"一詞,一般會認為這不是好詞。特別是用它來形容男性女性的時候,常常使人聯想到放蕩輕佻、賣弄姿色等。然而,"風騷"一詞最早就源於《宋書》,並與南京烏衣巷一位原來的"住戶"很有關係。

許多人對烏衣巷的記憶都來自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那首懷古七絕。"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今這首詩刻在巷口左側一塊毛體狂草石碑上,許多人路過時偶爾會看看這塊碑,感覺夫子廟的小吃和秦淮河的遊船遠比千年古巷更有吸引力。

而實質上"烏衣巷"這個名字蘊含的歷史,至今大約已經2000年了。相傳東吳孫權的軍隊着黑色軍服,駐紮在秦淮河北岸以拱衛京都的營地稱"烏衣營",這就是烏衣巷的來歷。東晉時期,烏衣巷因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王朝的宰相王導,以及謀劃淝水之戰大勝、中興晉室的宰相謝安及其世族子孫,綿延近300年居住於此而聲名遠播,並留下許許多多興衰浮沉、變幻無常的故事。

相傳謝安的重曾孫謝靈運開創了山水詩派,其詩寫得很有才氣。《宋書·謝靈運傳》記載:"自漢至魏,四百餘年,辭人才子,文體三變……莫不祖同風騷。"意思是400多年來,文體雖不斷在變,但仍以《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為典範。讚美詩作"媲美風騷",指文采斐然,是非常高的稱譽。

示例

當代·殷謙《媒體的力量》:"在內容大致相同的信息中,編輯獨特的策劃是吸引讀者最有效的一種方式。我們要求編輯要有基本的新聞編輯學問,但又不能方巾氣太重、冬烘味太濃,我們的編輯得有文成手中和論發胸臆的才能;得有風騷兩挾和文質半取的修養;得有澄懷味象和眼大心雄的氣度;得有不辭辛苦和敢打敢拼的激情,我們反對閉門造車,但不排斥創意的想象,我們的編輯用理性的轡頭為激情和想象找到一個可靠的方向,讓枯燥乏味的文字變得津津有味,瀰漫一種生活情趣和高貴氣質,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受眾。"(《媒體的力量》,台海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殷謙/著)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