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颶風約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颶風約翰(英語:Hurricane John)又名颱風約翰(英語:Typhoon John),是1994年太平洋颶風季期間形成的一個熱帶氣旋,其持續時間之久、行進距離之長都創下新紀錄。風暴形成時,東北太平洋正受1994至1995年間的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海面溫度較高,給氣旋強化帶來有利條件。約翰因此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最高級別,發展成五級颶風[1]

約翰共計持續31天,行進距離達1萬3280公里,從東太平洋經中太平洋進入西太平洋,最後又回到中太平洋。該風暴在西太平洋亦達到颱風強度,是歷史上少有的既是颶風、又是颱風的熱帶氣旋。雖然強度很高,持續時間也長達一個月,但約翰基本沒有對陸地構成顯著影響,只有夏威夷群島和美國位於約翰斯頓環礁的軍事基地受輕微影響,風暴殘留之後還對阿拉斯加州產生影響。

氣象歷史

據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估計,颶風約翰源於1994年7月25日離開非洲海岸的一股東風波,在穿越大西洋和加勒比海期間沒有得到顯著發展,之後穿過中美洲,於8月8日左右進入東太平洋。進入太平洋後,東風波逐漸發展,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於8月11日將位於墨西哥阿卡普爾科南偏東方向約555公里海域、並且還在向西移動的系統歸類為第十E號熱帶低氣壓並開始發布公告。雖然外界環境並不是很有利於熱帶氣旋發展,但氣旋還是迅速發展出帶狀特徵和層次分明的外流,於當晚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約翰」(John)。

受東北太平洋上空的強烈高壓脊影響,約翰繼續向西移動,而因上層風切變存在而無法超越熱帶風暴強度標準。由於風切變強度不斷變化,風暴的強度波動也很大。在此期間,氣旋上空雲系多次被風切變破壞,約翰的強度一度降至接近熱帶低氣壓標準[2]。在太平洋上空緩慢移動了8天後,風切變於8月19日開始大幅減少,約翰隨即得到顯著強化,於太平洋時區當天下午17點升級成颶風。8月19至20日的18小時裡,約翰從一級颶風增強成大型颶風。PDT8月20日上午11點左右,風暴進入中太平洋,預警責任由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移交中太平洋颶風中心。

進入中太平洋後,約翰繼續緩慢西進,並因夏威夷群島以南較遠處洋面的環境有利而繼續快速增強,於8月22日成為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最高級別的五級颶風,再於夏威夷標準時間當天晚上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280公里的最高強度。約翰還在22日這天(夏威夷標準時間)從夏威夷群島以南約500公里海域經過,是風暴距該群島最近的一次,並且一度存在轉向北上的可能,對群島構成威脅。但由於有高壓脊的保護,約翰的移動路線保持偏南,只是其外圍雨帶還是在群島產生狂風暴雨。

經過夏威夷群島後,約翰開始緩慢轉向北上,前進方向幾乎正對約翰斯頓環礁,這裡建有美國的軍事基地,除基地人員外沒有常駐人口。受風切變增多的影響,風暴緩慢減弱,強度從五級颶風標準降至一級,風力時速145公里。當地時間8月25日,約翰在約翰斯頓環礁以北僅24公里洋面掠過,這也是氣旋距該群島最近的一次。約翰斯頓環礁上測得的最大持續風速為每小時95公里,相當於強烈熱帶風暴標準,陣風時速則有120公里。

颶風約翰在中北太平洋偏北海域達到第三波最高強度,這時其北面有溫帶氣旋逼近。

經過約翰斯頓環礁近海後,氣旋轉向西北,並因風切變減少而再度增強。當地時間8月27日,約翰達到風力時速210公里的第二波最高強度,並在不久後從北緯22°附近洋面穿越國際日期變更線,進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關島辦事處監控範圍。至此風暴成為颱風,並且在西太平洋行進期間都被稱為颱風約翰。穿過國際日期變更線後不久,約翰再次減弱並且基本停止前進。到了9月1日,系統已降級成熱帶風暴,而且就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不遠處洋面,基本沒有移動。約翰在此徘徊6天之久,連續多天的移動路線形成逆時針環路。9月7日,由於有低壓槽逼近,風暴快速向東北方向移動,於9月8日經過國際日期變更線回到中太平洋。

回到中太平洋後,約翰在中途島以北較遠處海域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145公里的第三波最高強度,相當於較為強烈的一級颶風。但由於低壓槽和中北太平洋水溫較低的共同影響,這一強度只保持了很短的時間。風暴結構快速消解,中太平洋颶風中心於9月10日發布針對系統的第120份公告,宣布約翰在烏納拉斯卡島以南約1600公里洋面轉變成溫帶氣旋。

視頻

颶風約翰 相關視頻

科普:動畫講解颱風是如何形成的
夏威夷群島航拍

參考文獻

  1. 持續時間最長 ,南海天氣
  2. 熱帶低壓與颱風的區別,東方天氣網,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