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飲茶之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飲茶之道:如果從哲學和美學的角度看,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體的生活禮儀,能過沏茶、賞茶,飲茶等茶事活動,融入哲理,倫理道德的因素,通過飲茶的行為,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在精神享受,心靈淨化和人格操守等方面行到提升,以及有助於增進友誼,學習禮法等和諧氛圍的形成。[1]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精、行、儉、德」,與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以及朝鮮茶道的「和、敬、儉、真」相近,都受到了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的特色是將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具有廣義性和寬泛性。[2]

揭密茶道的精髓:「和」

  中國茶道的精髓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也意味着,宇宙萬物的和諧統一,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儒道佛思想糅和的總體現,這是源於周易的「保合大和」,的哲學理念和陰陽協調,和五行共生,和天人合一,「和」更是中庸之道的基礎,實際上,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的實施,來引導飲茶者在美的過程中完善品格修養,實現和諧安樂之道,沏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這就從一個側面證實了五行共生和氣協調等理念。

 

中國茶道有三義: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築、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3]

中國飲茶之道

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目的,飲茶即道是根本。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國茶道約成於中唐之際,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陸羽《茶經》所倡導的"飲茶之道"實際上是一種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鑒茶、選水、賞器、取火、炙茶、碾末、燒水、煎茶、酌茶、品飲等一系列的程序、禮法、規則。中國茶道即"飲茶之道",即是飲茶藝術。

中國的"飲茶之道",除《茶經》所載之外,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明代朱權的《茶譜》、錢椿年的《茶譜》、張源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等茶書都有許多記載。今天廣東潮汕地區、福建武夷地區的"工夫茶"則是中國古代"飲茶之道"的繼承和代表。

唐末劉貞亮倡茶有"十德"之說,"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飲茶使人恭敬,有禮、仁愛、志雅,可行大道。

趙佶《大觀茶論》說茶"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淡閒潔,韻高致靜","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竟為閒暇修索之玩。"朱權《茶譜》記:"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與客清談欺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趙佶、朱權的帝、王的高貴身份,撰著茶書,力行茶道。

飲茶能恭敬有禮、仁愛雅志、致清導和、塵心洗盡、得道全真、探虛玄而參造化。總之,飲茶可資修道,中國茶道即是"飲茶修道"。

《五燈會元》南嶽下四世,溈山祜禪師法嗣,仰山慧寂禪師,問:和尚還持戒否?師曰:不持戒。曰:還坐禪否?師曰:不坐禪。公良久。師曰:會麼?曰:不會。師曰:聽老職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攫頭邊。一仰山慧寂是溈山靈祜的嗣法弟子,師徒二人共同創立了禪宗五家中的溈仰宗。慧寂認為,不須持戒,不須從禪,唯在飲茶、勞作。

道法自然,修道在飲茶。大道至簡,燒水煎茶,無非是道。飲茶即道,是修道的結果,是悟道後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順其自然,無心而為,要飲則飲,從心所欲。不要拘泥於飲茶的程序、禮法、規則,貴在樸素、簡單,於自然的飲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視頻

大師講佛家飲茶之道的精髓,不得不感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百姓茶典》飲茶之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