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飾紋姬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飾紋姬蛙

來自 動物界 的圖片

中文名:飾紋姬蛙

拉丁學名:Microhyla ornata

別 名:小雨蛙、犁頭拐、土地公蛙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兩棲綱

目:無尾目

亞 目:參差型亞目

科:姬蛙科

亞 科:姬蛙亞科

屬:姬蛙屬

種:飾紋姬蛙

亞 種:無

命名者及年代:Duméril

& Bibron,1841

保護級別:無危(LC) IUCN標準

英文名稱:Ormamented Pygmy Frog

同義學名:Microhyla fissipes

Boulenger,1884

飾紋姬蛙(學名:Microhyla ornata)是姬蛙科姬蛙屬的兩棲動物。體形小,頭小、體寬,吻端尖圓,吻棱不顯,鼻孔近吻端,鼓膜不顯;前肢細弱,後肢較粗短;趾間具蹼跡,蹠部外側有膚棱;關節下瘤明顯,內蹠突大於外蹠突。皮膚粗糙,背部有許多小猶,枕部常有一橫膚溝,並在兩側延伸至肩部;肛周圍小圓疣較多。腹麵皮膚光滑。背部有兩個前後相連續的深棕色「∧」形斑。 飾紋姬蛙生活於海拔14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和山地的水田、水坑、水溝的泥窩或土穴內,或在水域附近的草叢中。雄蛙鳴聲低沉而慢,如「gā-、gā-、gā-、gā-」。主要以蟻類為食,也捕食金龜子、叩頭蟲、蜻蜓等。分布於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馬來半島、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越南、琉球群島、日本、中國。 [1]

飾紋姬蛙形態特徵

成體 飾紋姬蛙 體形小,雄蛙體長22毫米,雌蛙體長23毫米左右。頭小、體寬,頭部長、寬幾乎相等;吻端尖圓,突出於下唇,吻棱不顯;鼻孔近吻端,鼻間距小於眼間距而大於上眼瞼之寬;鼓膜不顯;無犁骨齒;舌長橢圓形,後端無缺刻。

前肢細弱,前臂及手長小於體長之半;指長順序3、4、2、1,第一指短小;指末端圓,無吸盤也無縱溝;關節下瘤明顯;內掌突較外掌突大。後肢較粗短,前伸貼體時脛附關節達肩部或肩前方,左、右跟部重疊;脛長小於體長之半,足比脛略長;趾端與指端同,第五趾短於第三趾;趾間具蹼跡,蹠部外側有膚棱;關節下瘤明顯,內蹠突大於外蹠突。

皮膚粗糙。背部有許多小猶,有的個體背中線上之小疣排列成行;由眼後至胯部常有一斜行大長疣;枕部常有一橫膚溝,並在兩側延伸至肩部;肛周圍小圓疣較多。腹麵皮膚光滑。

生活時背部粉灰或灰棕色,上面有兩個前後相連續的深棕色「∧」形斑:第一個「∧」形斑的前端起自兩眼間,其後方斜達胯部;第二個「∧」形斑較小,其前端與第一個「∧」形斑的分叉處相連接(或從背中線上開始),其後方斜達後肢基部;沿體側至胯部有一條邊緣齊整的寬黑斜紋;在體側黑斜紋與第一個「∧」形斑之間,有幾條與之略相平行的、或隱或顯的、或粗或細的淺棕色線紋;四肢背面有粗細不等的橫紋,股前方有一黑縱紋;肛周有「︵」形黑班;有些個體具一條細的淺色背中線;顳部膚溝色淺。腹面白色;雌蛙咽喉部密布深灰色小點,雄蛙咽喉部深黑色。液浸標本背面深色斑清晰。

第二性徵 雄蛙咽喉部色深;具單咽下外聲囊;有雄性線。

卵 卵群粘連成單層小片,略呈圓形,直徑60-79毫米,漂浮於水面。卵粒直徑0.8-1.0毫米,動物極黑褐色,植物極乳白色;卵外膠膜2層。

蝌蚪 體形較小,第28-30期的蝌蚪全長平均18.4毫米,頭體長約7.0毫米,尾長為頭體長的162.9%左右。頭及背部平扁,體後部略高。生活時頭、體背面草綠色或灰綠色,散有深色小斑點;尾肌及尾鰭寬闊部位色淺,也散有深色小斑點,尤以尾肌上、下緣及尾鰭邊緣斑點較為密集;尾末端無色;體側及腹面透明。

飾紋姬蛙棲息環境

飾紋姬蛙生活於海拔14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和山地的水田、水坑、水溝的泥窩或土穴內,或在水域附近的草叢中。

飾紋姬蛙生活習性

飾紋姬蛙蝌蚪 雄蛙鳴聲低沉而慢,如「gā-、gā-、gā-、gā-」,與小弧斑姬蛙(Microhyla heymonsi)的鳴聲相似。

飾紋姬蛙在陰雨天的求偶活動異常明顯,它們在石堆、石縫、屋檐、路邊草叢、水溝、臨時水塘及地下排水道等不同生境中發出求偶鳴聲,發聲個體間距為0.5-1米,且多數個體在同一時間內發出鳴聲,一旦周圍環境被干擾立即停止鳴叫,干擾消除後,又重新恢復鳴叫。

飾紋姬蛙發出的求偶鳴聲具有單一諧波鳴聲結構、多脈衝(7、9-16)及紡錘形振幅等特徵;所有鳴聲主頻率範圍為1.22-4.09千赫茲,且由不同脈衝數組成的鳴聲主頻率平均值幾近相等;叫聲時程隨脈衝數的增加而增大,脈衝時程在不同脈衝數鳴聲中的大小兒近相等,但最後一個脈衝的時程大小s其他脈衝;脈衝間隔與叫聲時程則剛好相反,即叫聲時程越短,脈衝間隔就越大。

在7個脈衝的鳴聲中,其脈衝間隔最大,脈衝率最小;而在16個脈衝的鳴聲中,脈衝間隔則最小,脈衝率最大。除7個脈衝和16個脈衝鳴聲的脈衝率分別與其他鳴聲存在顯著性差異以外,隨着叫聲時程和脈衝數的增加,脈衝率也出現相應變化。

在聲強方面,除16個脈衝鳴聲與其餘所有的脈衝鳴聲出現顯著性差異以外,其他脈衝鳴聲之間的兩兩比較差異不顯著。飾紋姬娃在不同地理種群的鳴聲結構相似,而鳴聲主頻率、叫聲時程、脈衝時程及脈衝率等在不同地理種群種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差異。

飾紋姬蛙主要以蟻類為食,也捕食金龜子、叩頭蟲、蜻蜓等。 蝌蚪有群集性,常浮游於水體表層。

飾紋姬蛙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馬來半島、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越南、琉球群島、日本、中國。

中國分布: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最北可達山西南部。如河南(信陽)、山西(運城、聞喜、永濟)、陝西(洋縣、城固、商南、佛坪、紫陽、平利、太白、寧強)、甘肅(文縣)、四川(成都、天全、南江、萬源、南充、岳池、峨眉、安縣、瀘縣、納溪、合江、敘永、古藺、宜賓、興文、筠連、屏山、南溪、長寧、高縣、洪雅、石棉)、重慶市(巫山、秀山、南川、重慶)、雲南(景東、河口、江城、勐臘、景洪、屏邊、孟連、雙柏、新平、永德、盈江、隴川、騰衝、巧家、永善)、貴州(畢節、水城、大方、金沙、赤水、務川、綏陽、桐梓、江口、松桃、印江、德江、正安、荔波、三都、榕江、興義、羅甸、雷山、貴陽)、湖北(武漢、丹江口市、利川、咸豐、長陽、梁子湖)、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香港、澳門、廣西、海南(海口、文昌、瓊中五指山、陵水吊羅山、崖縣、修州、白沙、西沙群島)。

飾紋姬蛙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在3-8月,卵產於有水草的靜水塘及雨後臨時積水坑內,雌蛙每次產卵243-453粒,卵群單層形成片浮於水而。雌蛙一年產卵多次,即一隻雌蛙一年可產卵數次,故其群體產卵期長達半年之久。

飾紋姬蛙個體發育迅速,在水溫25-28℃條件下,受精卵在24小時左右即孵化出小蝌蚪,20-30天完成變態,小蝌蚪體長9.5毫米。

飾紋姬蛙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8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參考來源

  1. 飾紋姬蛙, 動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