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原圖鏈接來自 知乎 的圖片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北京市的一所三級甲等醫院,離崇文門至近。現有員工200多人,科室37個,床位近900個。它的前身是1886年一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會士受派遣來華創立的一家眼科診所[1],100多年來眼科一直是同仁醫院的重點。1999年其「同仁」圖徽獲註冊商標。2010年其東區大樓2樓曾發生火災。

醫院下設有北京市眼科研究所(世界衛生組織防盲合作中心、博士後流動站)、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北京同仁眼庫(國際眼庫協會成員)、北京市眼耳鼻咽喉科疾病研究中心和北京市糖尿病防治辦公室等機構。眼科中心臨床部分為9個專業,在一些眼病、矯正、移植等領域達到國內較先進的水平。

醫院介紹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市糖尿病研究所與醫院主體並稱「一院三所」,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國際交流五位一體的醫療科研聯合體。眼科、耳鼻咽喉科為教育部批准的國家臨床重點學科,變態反應(鼻過敏)科為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批准的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中醫眼科學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准的國家級中醫重點學科。首都醫科大學北京眼科學院和耳鼻咽喉科學院設在院內。醫院設有世界衛生組織防盲合作中心和世界衛生組織防聾合作中心,附設北京同仁眼庫(國際眼庫協會會員)[2]

同仁醫院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北京學者3名,長江學者1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1名,獲國家級、北京市突出貢獻專家12名。作為首都醫科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醫院承擔着重要的教學任務。醫院現有學位點28個,其中博士學位點13個。碩士生導師114人,博士生導師41人。擁有15個北京市住院醫師培訓基地。

改革開放以來,醫院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138項,其中國家級8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53項。

同仁醫院歷經百餘年發展,凝練出「精誠勤和」的醫院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同仁人將繼承和發揚百年同仁優良傳統,弘揚主流文化,苦練內功,精於內涵,團結一致,創新發展,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快捷的醫療服務。

歷史發展

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美國基督教「衛理公會」的蘭大夫、衛大夫在崇文門的孝順胡同開辦名為「同仁醫院」的眼科診所。

1899年,「衛理公會」的霍甫金斯·賀慶先生捐資教會在北京東交民巷東口(現北京同仁醫院地址)使館區內選定併購妥院址,開始籌備興建工程。

1913年,醫院在西山選定基地建造樓房,命名為「天然療養院」,專門治療結核病。

1914年,醫院南樓建成。同年,西病房樓落成。醫院的病房設在西樓,分為三層,有眼科、內科和外科病房,眼科約占1/2。

1917年,醫院北樓落成,賀慶院長得到了中華博醫學會的資助,聘請美國醫生潘提司先生來院工作,設立牙科。1918年與協和醫院合辦牙科專門醫學校。

1918年,由於賀慶家族的捐資,新址落成後,英文名稱改為「賀約翰氏捐建美以美會醫院」。1927年賀慶大夫退職以後,醫院英文名稱再次更改為「賀氏紀念醫院」。

1942年,日偽北京特別市公署衛生局接收同仁醫院全部資產,日偽北京市衛生局將同仁醫院改為「市立第二醫院」,賀慶院長被迫離職。

1945年5月,醫院又由日本「開發醫療組合」接管,改名為「開發醫院」。

1945年11月14日,衛理公會會督江長川、美國代表白輔德致函北平衛生局,要求將醫院收回管理。次年1月,衛理公會收回了醫院,恢復使用同仁醫院的名稱。

1949年4月,在中共北京市委及市總工會的領導下,醫院建立了工會。同年11月,建立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1952年7月,醫院與北京市婦嬰醫院合併,更名為「北京市同仁醫院」,增設了婦產科、小兒科。

1953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醫院,更名為「北京市立同仁醫院」。

1955年,醫院更名為「北京市同仁醫院」。

1958年10月,北京市政府決定將同仁醫院的神經外科全部遷到以神經外科為中心的宣武醫院。

1959年,眼科研究所成立,設有微生物、病理、生理研究室,羅宗賢教授任所長。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醫院更名為「北京市工農兵醫院」。

1979年,醫院復命「北京市同仁醫院」。

1994年,更名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

視頻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 相關視頻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成立128周年

參考文獻

  1. 老北京的「洋診所」,北京晚報,2020-03-04
  2. 北京同仁醫院介紹,北京同仁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