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回嶺廟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回嶺廟會相傳在馬回嶺鎮馬頭村荊林街歷史上有座閒居殿,俗稱大廟,每年農曆二月初四遠近朝香者絡繹不絕,來廟裡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起始是商販趁機擺攤設點、供應飲食、茶點,後發展成交易農副產品、小型農具和日用品[1] 。經過百年的歷史變遷和沿革,馬回嶺鎮廟會從馬頭村荊林街轉移到馬回嶺集鎮,時間由每年二月初四一天延續到二月初六三天,由原來相鄰縣鄉農副產品交流發展到贛、鄂、皖、湘四省周邊市縣物資交流的重要場所,交易攤位千餘家,物資交易品種千餘種。

中文名 馬回嶺廟會

英文名 Mahuiling temple fair

別 稱 九江廟會

節日時間 農曆二月初四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贛、鄂、皖、湘四省周邊市縣

節日起源 祭祀

節日活動 農副產品、日常用品等物資交流

節日飲食 油耙、土特產 節日意義 物資貿易

設定地點 荊林街 設定時間 清朝

基本信息

馬回嶺廟會始於清末年間,沿襲至今已有100多年。相傳,歷史上在馬回嶺鎮馬頭村荊林街有座閒居殿,俗稱大廟,每年農曆二月初四遠近香客絡繹不絕,來廟裡祈求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當地年長者告訴記者,由於來客眾多,一些聰明的商販趁機擺攤設點,給過往的香客供應飲食、茶點。見到有商機,當地的農民也拿來自家的農副產品、小型農具和日用品進行交易。隨着交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因場地所限,馬回嶺鎮廟會由馬頭村荊林街轉移到馬回嶺集鎮。交易時間也由每年的二月初四一天延期至三天,經過多年的演變,一種古典的相鄰縣鄉農副產品交流會,發展到影響皖、鄂、贛三省周邊地區的重要春節物資交流會,成為馬回嶺鎮一道獨特的民風鄉俗。

地理位置

馬回嶺廟會一般在馬回嶺鎮馬頭村荊林街舉辦。時間為每年農曆二月初四[2]

廟會特色

民間產品交易集會地4日上午,記者一行人驅車趕往馬回嶺集鎮,只見路上前往集鎮趕集的人群黑壓壓一片。人們邊走邊說,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10時許,記者跟着人流來到馬回嶺集鎮,但見小小的街道已被人群塞滿,街道兩邊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商品。由於人太多,行走都變得困難,只能隨着人流移動。記者在現場看到,廟會交易攤位一千多個,物資交易品種近萬種。據了解,九江縣馬回嶺一年一度的廟會始於清朝末年,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周邊市縣物資交流的重要場所。這裡不僅有農具、種子、苗木、農副產品的銷售攤點,服裝、百貨商品也樣樣齊全,馬回嶺廟會已經成為九江民間著名的產品交易集會地。說起廟會的歷史,本土老鄉特別有話說。當地村民黃文金介紹道:「很早以前就有廟會,先是在馬回嶺馬頭大廟裡辦,四十年前就搬到我們馬回嶺集鎮上,弄了一個交流,叫做二月初四,這成為了一個傳統,每年都要參加。我現在有七十歲,已經參加了六十多年了,在這裡幾乎日常需要的東西都能買到。」

廟會「土貨」

每年農曆二月初四、初五、初六,就像是馬回嶺人民的新年一般。「及早備足貨,三天銷量升」是商家在廟會促銷的真實寫照。馬回嶺集鎮店家胡寶平每年上出售傳統手藝製作的「油耙」,「油耙」色澤誘人,口味好,生意特別好,僅初四上午,就賣出了油粑兩千多個。「一年不開張,開張管一年」,這句話雖然有點誇張,但足以說明商家對廟會的重視程度。在廟會上,感覺最深的,還是「農」味。每年廟會開始的時間,正逢春耕備耕的時節,農戶們可以在廟會上採購到需要的農產品,同時推銷自家生產的農副產品。廟會開始的一大早,星子縣的曹淑蘭來到馬回嶺,幫她公公賣手工做的簸箕,她介紹說:「這些都是他自己在家裡純手工做的,廟會熱鬧,我們也想借這個機會來推銷一下,雖然也就50來個,但他從正月初幾就開始做了。」

企業下鄉送崗位

來廟會「湊熱鬧」的,還有政府相關部門,其服務五花八門,有農技專家送科技下鄉、農業機械推介、計生服務知識宣傳、送醫送藥服務、國土知識宣傳、稅務知識宣傳等等。貼心的服務,使得攤位前聚集了不少人圍觀。此外,馬回嶺廟會還吸引了部分企業參與。九江縣勞動就業服務部門把就業崗位帶進了廟會,送崗位下鄉,每年組織勞務集市,舉行企業用工對接招聘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