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歇爾·麥克盧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歇爾·麥克盧漢 (著名媒介理論家)
出生 1911年
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頓市
國籍 加拿大
職業 20世紀原創媒介理論家,思想家
知名於 他使傳媒業成為當代學術取之不盡的思想資源,他提升了傳媒業的理論含量,媒介環境學的開山祖師。
知名作品 《機器新娘》(1951 年)
《理解媒介》(1964年)
1962年《古登堡星漢璀燦》
1969年《媒介即訊息》

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20世紀原創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1933年在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學拿到了文學學士學位;1934年在同一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此後不久到劍橋大學留學,繼續文學方面的研究;1942年獲得劍橋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機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

對於中國傳媒界來說,麥克盧漢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儘管現代傳媒業的迅猛發展與他沒有直接關係,但是,這個人使傳媒業與現代文化變遷聯繫在一起,他使傳媒業成為當代學術取之不盡的思想資源,他提升了傳媒業的理論含量。簡言之,因為這個人的驚人之論,人們開始意識到:傳媒業不再只是謠言誹聞的發源地,不再只是強詞奪理的場所,不再只是牟取暴利的超級工廠;而是當代社會最具有創造活力的文化形態,是改變我們生活的最直接的動力。

個人簡介

​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家,文學學者,媒介環境學的開山祖師。

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1911~1980)被譽為信息社會、電子世界的「聖人」、「先驅」和「先知」。他是20世紀名副其實的傳播學大師,是最富有原創性的傳播學理論家。我們現在常把「地球村」這個說法掛在嘴邊,但出處未必知曉,「始作俑者」就是麥克盧漢。他關於「地球村」、「重新部落化」、「意識延伸」的論述,無人能出其右。他對電子時代和賽博空間的預言一個個變成了現實。學者們早已習慣他的經典理論,即「訊息論」、「延伸論」、「冷熱論」。

個人履歷

麥克盧漢於1911年出生於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頓市的一個偏僻小鎮,早年在曼托巴大學求學,後來到英國劍橋大學攻讀英語文學博士學位,並在美國多所大學執教。1951年,麥克盧漢第一本專著《機器新娘》出版,這本書廣泛分析報紙、廣播、電影和廣告產生的社會衝擊和心理影響,但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直到六十年代初,麥克盧漢依然不名一文,在大學教英美文學。衣着隨便,丟三拉四,清瘦的面相中透出幾分厚道。在時尚的美國學界看來,這個北美人像是個不合時宜的堂·吉訶德。但接着他的二本著作出版:《谷登堡星漢璀燦》(1962)、《理解媒介》(1964),一時間令人嘆為觀止,在人文學科領域引起強烈震撼。《舊金山記事報》稱為「最為炙手可熱的學術財富」。 到了1965年秋天,《紐約先驅論壇報》不得不宣告該書的作者是「繼牛頓、達爾文、弗洛依德、愛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後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一夜成名的麥克盧漢到處演講,聽者如雲。記者描述說:他獲得了人們「以偏執狂似的不可抗拒的信仰所賦予的、羅馬祭師才享有的那種魅力」。

並不只是學術界和輕信盲從的大學生對麥克盧漢趨之若鶩,在麥氏如日中天時,不少大企業的領袖人物樂於聆聽麥氏的宣諭。通用汽車的高層不惜重金,請他說汽車已經成為明日黃花;貝爾電話公司的老總們樂於在他面前承認實在沒有弄懂電話的功能,只有洗耳恭聽,聆聽高人指點;房地產設計公司居然也情願一擲金錢,目的卻是想聽麥氏對其企業出路的質疑;還有企業預付5000美元,請他在電視上對自己的產品說三道四……;如此興師動眾,搞得當時加拿大候任總理特魯多慌不擇路,每月請麥氏吃喝一頓,討教如何改善自己的電視形象。1969年,《花花公子》雜誌也耐不住寂寞,拆下版面,由頭牌記者埃里克.諾頓採訪麥氏。

當然,麥氏是一個極富爭議的人,為人不解,遭人嫉恨。然而,即使是他的論敵也不得不對他的那些預言式的怪異思想留有餘地:「萬一他說的那些是對的呢?」歷史不幸證明了這一點,他的許多預言都一個又一個地實現了,並且成為我們時代的常識。

讀一讀《麥克盧漢精粹》一書,迅速就會被它俘獲。這本600多頁的書是麥氏代表著作精選合編,匯集了麥氏畢生著作的精華,其思想觸角四處延伸,從媒介的特性,到後工業化時代的文化生產;從文學批評,到電子通訊給人類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帶來的後果,從家庭倫理,到政治制度等等,麥氏都進行了預言式的探索。麥氏早年學文學出身,曾師從理查茲等大師名家,對經典作品了如指掌。可以看出麥氏有相當好的藝術感知力,文學批評方面的訓練,使麥氏可以把感性經驗與理論分析結合得天衣無縫。當然,這本書最根本的地方,還在於它是從文化方面探討電子化引起的後工業化社會出現的文化裂變(內爆)。[2]

人物特點

作為一位文學學者,麥克盧漢以詩人的想象力來探索語言的極限,而不是接受那些現成的教條。詩歌藝術為文化定位和感覺意識提供了新的視角。麥克盧漢欣賞詩歌語言的藝術特徵,在他的著作中多處可以看到詩歌的影響。麥克盧漢認為在技術特別是傳播技術飛速發展的新時代里,我們如果不想成為文盲的話,或者在「媒介本身直接影響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意識的情況下」不成為被動的受害者的話,我們就必須採取藝術家的態度。「藝術家的頭腦在大家都認可的文化中對現實扭曲的暴露總是最敏感和最機智。」(Mcluhan,Nov,1955:109—110)

在《理解媒介》這本書里,他又一次強調他對藝術和藝術家的觀點:「嚴肅的藝術家是僅有的能夠在遭遇新技術時不會受到傷害的人,因為這樣的人是認識感覺變化方面的專家。」(1964:18)

1964年,麥克盧漢出版了他的《理解媒介》,在該書的第一章第一段里,麥克盧漢這樣寫道:「在我們這樣的文化中,長期以來已經習慣於把所有的事物都分裂和切割,以此作為控制事物的手段,如果有人提醒我們說,在事物運轉的實際過程中,媒介就是訊息,我們難免會感到吃驚。」(1964:7)麥克盧漢的「媒介就是訊息」之所以令世人震驚,是因為社會科學家們長期以來忽略了對媒介本身的觀察和研究。

麥克盧漢在對傳播的研究中進行了獨特的探索,他試圖從藝術的角度來解釋媒體本身,而不是用實證的方式來得出結論。在這種藝術的探索中,麥克盧漢得出了那個後來震驚世人的結論:「媒介就是訊息」,「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用藝術的方式進行探索,就意味着放棄邏輯推理式的話語,就是說放棄因為、所以那類的推斷。麥克盧漢說:「我不解釋,我探索。」(Stearm,1967:xiii)當他說他探索的時候,他指的是他喜歡發現和辨識、用雙關語等類似的技巧,而不是利用邏輯分析和實證測試等學院派的傳統做法。

麥克盧漢的文學背景,他在學術上的藝術嘗試,傳統社會科學界對媒介本身研究的忽略,這三者結合在一起,說明了「媒介就是訊息」這一警句的出現以及它為何震動了傳播學界。然而,這也意味着麥克盧漢的理論在他畢生工作的學術圈裡要遭到冷遇。

儘管在北美,麥克盧漢在嚴肅的學術界倍受冷落,但在中國,麥克盧漢在傳播學界卻是享有盛名。翻開幾乎任何一本傳播學教科書,都能看到作者拿出專門的章節介紹麥克盧漢的理論。那麼,為什麼中國的傳播學者對麥克盧漢特別感興趣呢?

這要從麥克盧漢的思維方式和中國傳播學研究的現實兩個方面結合起來理解。麥克盧漢的觀點從純學術方法上難以理解,但從文學藝術角度就容易理解。而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研究開展較晚,研究者中有相當一批人是中文系出身。相同的文學背景使他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麥克盧漢藝術化的表達方式。第二,在過去的那些年裡,新聞受文學的影響很深。這從我們各家媒介里充滿了中文系畢業的記者編輯中便可見一斑。前些年各種報告文學、大特寫的風行是另一種證明。各種文學化、藝術化的方法常常被用來增強這些作品的感染力。第三,我國的新聞傳播學界多年來的研究是以新聞學為主,側重於實際的應用和宣傳。可以說沒有什麼實證的傳統(近幾年情況有所改觀),因而不像西方的學者那樣非要用實驗來檢驗麥克盧漢的理論後才肯信服。這些原因造成了麥克盧漢在中國傳播學界的風行。

教育背景

1933年,麥克盧漢在加拿大的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學拿到了文學學士學位。

1934年,他在同一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此後不久,他到劍橋大學留學,繼續文學方面的研究。

1942年,他獲得了劍橋的博士學位。

人物影響

麥克盧漢上世紀90年代重新被傳播和科技界認作「IT時代的先知」,麥克盧漢對當代社會傳媒影響來自於他的高人一等的批判性和預見性。儘管麥克盧漢不是第一位、也不是最深刻的傳播理論家,但是他以眾多在當時看來是驚世駭俗、在現在看來依然入木三分的流行文化批評,在他去世20多年後,重新贏得公眾和學術界的矚目。在麥克盧漢在世的時候,沒人比他更準確地描述這個刺激興奮而又眼花繚亂的新時代;在他去世後,沒人比麥克盧漢更適合於充當這個由互聯網和24小時不間斷電視新聞網構成的新世界的預言者。

最常用的很多描述網絡或者信息時代的詞語,居然是來自一個沒有在互聯網時代生活的麥克盧漢。在50年前,麥克盧漢就先知般地認為,媒介技術的很多意外生成的副產品,都可能促使把世界改造成一個城市,「這個星球已經結成一個城市」,這被公認為是「地球村」這個概念的最早的雛形。麥克盧漢在分析1950年的信息渠道時又說道,「思想的高速公路在當代人的頭腦里縱橫交錯、密如蛛網……」,他這個論述,直接影響到後來人們常用的「信息高速公路」一詞的產生。還有,有些當下流行的口語,都是由麥克盧漢開始。比方,這個「酷」(cool),正是由於麥克盧漢的使用而廣泛普及的。

20世紀60年代是西方文化的一個轉型時刻,電視革命、青年革命、文化解放都使那個年代動亂不安。麥克盧漢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思考,在有生之年先是突然獲得了爆炸性的成功,但是當他在1980年去世時,只有很少的媒體刊登了悼詞,他代表着一個被遺忘的時代。但多年之後,他又重新占據了我們的頭腦,人們談論麥克盧漢,以顯示自己未被時代拋棄。

人物成就

麥氏的天才啟示錄式的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代表作《理解媒介》這本書中,他提出一系列著名的論斷:

媒介即是訊息」 過去,人們把媒介看成是一種運載物質或信息的工具,媒介本身並不重要,它並不能決定或改變它所運載的東西。但麥氏看到媒介的決定性作用,特別是在電子化時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積極的能動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間事物的尺度變化和模式變化,媒介改變、塑造和控制人的組合方式和形態。

麥氏指出,正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聞和圖片組成的普普通通的信息流,重組了我們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麥氏的卓越之處在於,他意識到這個時代變革的本質,新媒介使革命成為常態。200年前,摧毀舊政權的是思想和理論,而如今,改變生活條件和基本態度的,就是包裝了的信息。麥氏指出,正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聞和圖片組成的普普通通的信息流,重組了我們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無論我們是抱着抗爭還是接受的態度。麥氏提醒人們應該知道世界上一切文化的變化影響,既看到其革命性的積極效果,也看到由此引發的危機,並且努力尋求解決的方案。[1]

外界評價

對麥克盧漢及其主要觀點的評判:

1、麥克盧漢的出現仿佛天外來者,其剛出現時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在「麥克盧漢熱」期間,幾乎所有的美國新聞與傳播系的學生都曾經讀過或打算閱讀他的相關著作;1968年尼克松競選總統期間,他是其中重要顧問之一。但在他死後卻又很冷漠的對待他及他的觀點著作。

2、麥氏著作很難理解,這是他死後遭受冷遇的重要原因之一。

3、他在演講和著作中出爾反爾、自相矛盾的做法遭到眾多批評。

4、他在言論上的神諭性和論述上的極端性也是公認的缺點。

從長遠和客觀的角度看,麥氏在傳播研究上是個有貢獻並且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對現代傳播媒介的分析深刻的改變了人們對20世紀生活的觀念,特別是當代青年人的觀念。他同英尼斯一樣的技術決定論思想固然錯誤,但他着眼於傳播科技的歷史影響的研究至少是對長期局限於媒介內容的短期效果研究的一種補充和豐富;他對傳播科技本身的形式的發明或進步便是改革的動力和不靠「內容」而起作用的論述,是對以往那種媒介不起作用、只有內容才起作用認識的一種修訂和完善。他預言的地球已成為小小的「地球村」的浪漫情境,不僅讓當代人興奮不已,而其着實成了當代科技工作者奮鬥的目標。

《理解媒介》業已進入經典的學術殿堂。麥克盧漢早已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媒介理論家。1964年,這本書橫空出世。麥克盧漢說:「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是訊息」,「電子媒介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媒介使人自戀和麻木」,「我們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西方文明的整個觀念是從拼音文字派生出來的」,印刷術、廣播、電影是「熱」的,口語、手稿、電話、電視是「冷」的……有人說,這些觀點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既使人半信半疑,又令人心馳神往。既使人震驚迷惑,又令人耳目一新。40年前,世人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別若天壤。

褒之者宣告他是「繼牛頓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巴甫洛夫之後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電子時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1964年12月28日的《國家》雜誌,把麥克盧漢列為風雲人物;1965年的《讀者指南》列出四篇有關他的文章,分別刊載於《評論》、《紐約客》和《哈潑斯》。一時間,「麥克盧漢熱」風靡美國,他的著作也成為暢銷書。1966年至1967年,這「熱」潮達到頂峰,美國最著名的幾十種報刊如《幸福》、《新聞周刊》、《生活》、《老爺》、《全國評論》、《黨派評論》、《紐約客》、《新墨西哥季刊》、《周末評論》、《花花公子》等,都刊登了有關麥氏的文章。

貶之者罵他是「通俗文化的江湖術士」、「電視機上的教師爺」、「攻擊理性的暴君」、「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巫師」、「波普思想的高級祭司,在歷史決定論的祭壇前為半拉子藝術家做黑彌撒的教士」。攻擊他「出盡風頭,自我陶醉,趕時髦,追風潮,迎合新潮。可是他錯了」。宣判他的文字「刻意反邏輯、巡迴論證、同義反覆、絕對、濫用格言、荒謬絕倫」。

撲面而來的數字時代、網絡生活、虛擬現實、賽博空間,使一切攻擊不攻自破。信息高速公路證明,他是對的!20世紀90年代初,吹響網絡時代號角的《在線》雜誌,從創刊號起,就在刊頭上把麥克盧漢供奉為「先師聖人」。「在線」一族供奉他為祖師爺和開山祖,雖然他並不懂技術。

40年前,麥克盧漢像是一個「幽靈」,一個獨戰風車的堂·吉訶德。他獨自孵化出了一種全新的思想:媒介的社會影響和心理影響。他潛心研究傳播、電腦等電子技術的社會影響和心理影響。他成為新技術媒介的教師爺,又是技術革命的傳教士。40年後,他播下的種子長成了信息網絡、虛擬現實。

世界範圍的麥克盧漢熱,一共有兩次。第一次是20世紀60年代,時間不長。麥克盧漢熱,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受到冷落的麥克盧漢,終於在數字時代復活了(可惜,我們無緣再聆聽他的滔滔雄辯,他去世於1980年)。這是理性的回歸,也是歷史的必然。歷史是公正的,在學術殿堂里給他留下了神聖的一席。學界是清醒的,糾正了過去對他的誤讀。

這一次的熱,可以用亞馬遜網上書店的書目為證。這個書店可供出售的有關麥克盧漢的著作和他本人的著作一共有28種。與此相反,托夫勒奈斯比特亨廷頓福柯賽義德這些在中國紅得不能再紅的大牌人物,不是只有寥寥幾種,就是根本沒有一席之地。

媒介理論

媒介即訊息

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核心,強調媒介傳遞的真正「訊息」是它本身對受眾的刺激,而非它所傳遞的內容。

媒介是人體的延伸

指傳播媒介對人感官中樞的影響,進而影響整個心靈與社會

冷媒介與熱媒介

媒介有冷熱之分,熱媒介傳遞的信息比較清晰明確,無需更多感官和聯想就能理解;冷媒介相反,信息含量少,但需多種感官聯想配合理解。

地球村

麥克盧漢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1980年麥克盧漢去世後,與其同事合著的《地球村》一書出現。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