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駕去溫泉後贈楊山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駕去溫泉後贈楊山人》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駕去溫泉後贈楊山人》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七言古詩。

天寶二年(743年)冬,唐玄宗游驪山溫泉宮,當時李白正在長安供奉翰林。李白侍從唐玄宗到溫泉宮回來以後,寫此詩贈給姓楊的隱士。

李白自二十六歲從蜀地出來,以湖北安陸為中心,各地漫遊,「歷抵卿相」(《與韓荊州書》),接觸了不少統治集團中的人物,希望能夠得到賞識推薦,進入朝廷,申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但始終不得志。

唐玄宗讓李白進入翰林院,用來點綴昇平,藉以標榜自己是「開明君主」。唐玄宗在宮中宴會或外出巡遊,都讓李白陪侍左右。李白認為唐玄宗如此「禮遇」,正是唐玄宗「申管宴之談,謀帝王之術」(《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取得「輔弼」重權,施展自己「欲濟蒼生」的政治抱負的大好時機。

是《全唐詩》的第168卷第19首。此詩語言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結構嚴緊,講述詩人少年時落魄之狀,又寫唐玄宗寵幸的恩遇之榮,雖不無眩耀之嫌,卻刻劃出了當時權貴們趨炎附勢的嘴臉,流露出詩人對官僚貴族的厭惡之情。最後向志同道合的楊山人表白終將功成身退的願望,表現出詩人不追求功名利祿,只願「臥白雲」的浪漫灑脫情懷。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駕去溫泉後贈楊山人[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駕去溫泉後贈楊山人》

少年落魄楚漢間,風塵蕭瑟多苦顏。

自言管葛竟誰許,長吁莫錯還閉關。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輸丹雪胸臆。

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雲生羽翼。

幸陪鸞輦出鴻都,身騎飛龍天馬駒。

王公大人借顏色,金璋紫綬來相趨。

當時結交何紛紛,片言道合惟有君。

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

白話譯文

我年輕時在楚漢一帶落魄失意,到處受到冷遇,流落風塵而鬱鬱寡歡。

自言有管葛之才而有誰推許?只好長吁短嘆,閉門謝客,在家賦閒。

一旦天子垂顧,加以佛拭之恩,我則盡心竭力以盡忠心。

忽蒙天子白日之光垂照,我如同脅王兩翅,直飛青雲之上。

有幸陪天子鑾駕東入鴻都之門,身騎官中之龍馬,好不威風。

這時王公大人無不借我以顏色,金章紫綬之高官也來奔走相趨。

當時與我結交的人是何等之多,但只有您才與我真正地誌同道合。

待我盡節報效明主之後,我要與君一起隱居南山,同臥白雲。

作品鑑賞

此詩前一二句通過敘鋪手法,寫詩人年青時在楚漢一帶流落「落魄」不得志、奔走在風塵之中的愁苦回憶。「落魄」、「風塵」、「蕭瑟」、「多苦顏」,勾畫出一副詩人流落不得志、淒涼冷清的感傷景致。

三四句寫詩人經常以管仲、諸葛亮等人物自比,對他們自布衣一舉而為卿相干一番進步事業衷心嚮往。「長吁莫錯」,流露出社會現實的殘酷,詩人政治抱負難以實現的痛楚與無奈,表現出詩人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失落之情。

五六句寫詩人幻想得到唐玄宗賞識提拔,通過輔佐唐玄宗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詩人借「垂拂拭」喻受到統治者賞識和提拔,用擦拭物件上的灰塵來比喻對人才的提拔,形象生動地表現出詩人渴望建功立業、施展才華的抱負,給讀者以深刻鮮明的形象,使說理更加透徹。

七八句寫寫詩人被唐玄宗召入朝廷,供奉翰林後的欣喜心情。「白日」、「景光」、「直上」、「青雲」、「生羽翼」,使得詩意具有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氣慨,表現出詩人建功立業、施展才華的時機即將來臨。

九十句寫李白以不勝榮耀的感情,述說皇帝對他的恩寵,表現出詩人得到唐玄宗的寵幸後的政治地位發生變化。「騎飛龍」、「天馬駒」、「借顏色」,側面襯托出詩人政場得意的聲勢浩大。

十一十二句寫詩人誇耀自己受到皇帝恩寵的地位,也揭露了統治集團中趨炎附勢、黑暗腐朽的情形。「借顏色」、「來相趨」,突顯官僚貴族追求功名利祿的真實寫照。

十三十四句通過楊山人與官僚貴族的鮮明對比,表現出詩人對腐朽權貴的鄙視和厭惡。「惟有君」,側面讚美楊山人清絕超拔、不與官僚貴族同流合污的品格,能起到點明題旨、升華主題的作用。

末兩句寫詩人輔佐君主實現政治理想抱負後歸隱山林的願望,流露出詩人不追求功名利祿,只願「臥白雲」的浪漫灑脫情懷。

此詩語言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結構嚴緊,前四句寫詩人進入長安之前,自己雖然有理想和才幹,但不為當權者所用,只好四處流浪。側面襯托出唐玄宗統治集團的昏庸腐朽統治之下,具有進步政治理想的人才受到了排斥與打擊。接而中間八句是寫詩人終於受到唐玄宗的提拔,因而感到「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詩人覺得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時候到了,流露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那種一旦得志,受寵若驚的庸俗的一面也隨之溢於言表。最後四句是寫詩人自己決不跟那些腐朽的官僚貴族一樣去追求功名利祿,而是選擇實現政治理想之後就歸隱山林。

「待吾盡節報明主」,是他把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希望唐玄宗的真心話。詩人希望通過輔佐君主,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報答君主的「恩遇」。這時的李白還沒有認識到唐玄宗已經完全成為一個頑固的大地主特權階層利益的代表者,而是認為,只要有好的宰相,唐玄宗是會繼續「賢明」起來。這只不過是李白的幻想罷了。李白在許多詩中提到退隱,這首詩里也要「臥白雲」。李白所要的是在實現自己的進步的政治理想之後,不追求功名利祿,退出仕途,這與一般封建士大夫在不得志時那種逃避現實的「歸去來兮」是有區別的。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3]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康震:大詩人李白的氣韻與風采

大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