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騎樓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騎樓城景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蒼梧縣,總長7公里。景區現存騎樓街道22條,主要為大東上路、大東下路、沙街、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五坊路、九坊路、南環路、大中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環路、民主路、建設路、中山路等。騎樓建築共560幢,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國內罕見,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騎樓博物城」。

基本介紹

1897年梧州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後,逐漸發展成為珠江流域著名的商埠,當時的城內建築為了結合南方潮濕多雨及多洪易澇的氣候特點,多採用騎樓形式,臨街樓層可作商鋪,樓上可住人,既方便行人上街時遮陽擋雨,又可擴大樓房面積,這片連綿成片的騎樓城,也是梧州昔日輝煌繁榮的標誌。騎樓城經典的建築為梧州海關舊址、思達公醫院舊址、大同酒店、新西旅社、大東酒家、粵西樓等,最有歷史文化底蘊的街道是馬王街和金龍巷。騎樓城的中心在騎樓城牌坊至中庭廣場,裡面展示有趙光、牟子等梧州歷史名人雕像;而新西旅店至龍母太廟的防洪堤內牆有一段長1.4公里的梧州歷史文化長廊,游騎樓城一日便可讀懂梧州兩千多年歷史。

景點景觀

騎樓城牌坊

牌坊是一種有着悠久歷史的建築小品。在古代,牌坊是崇高榮譽的象徵,樹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舉。從建造的目的看,牌坊大致分兩種:一是表彰宦績政聲、孝子義士的牌坊,這種牌坊大多屬北派牌坊,由官府審核後方可建造;二是街巷、里院的入口門房,起到裝飾美化、風俗展示、標識引導等作用。騎樓城的牌坊就屬於後者。騎樓城的牌坊不只是建築小品,還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其通過牌坊上雕刻的各種圖案花紋,用隱喻手法表現出來。騎樓城牌坊參考了梧州中山公園入口處的牌坊形式,其四柱落墩都採用龍鳳呈祥和百鳥朝鳳的鏤空圖案,柱內置有燈光,使圖案在晚上更顯瑰麗多姿。

嶺南風情雕塑

騎樓城牌坊附近新增的「一分炒兩味」、「艇仔粥」、「埋街」、「兩小無猜」等市井文化雕塑小品,將上了年紀的「老梧州」當年的歲月。騎樓城在孕育繁華商業貿易的同時,也誕生獨具韻味的市井文化。這種市井風情成為當時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深地活在人們的記憶中。騎樓城風情具代表性的要數上世紀六十年代沿街叫賣和味柑欖、喉柑子。在當時物質和生活還不是很富足的年代,聽到「和味喉柑子,一分炒兩味」的叫賣聲,用一兩分錢買幾個柑欖或喉柑子過過嘴癮,曾給多少市民的生活帶來期代和歡樂。

梧州海關舊址

位於梧州地委大院內,建於1918年,4層磚混結構,採用中西結合設計,從地層到頂層均為直立樓孔拱洞,內室柚木地板,其餘走廊鋪花階磚。這座梧州第一座大量使用水泥建造的樓房,其平面布局和立面處理均運用典型的「芝加哥學派」手法,採用三段式處理;地層架空不作實際使用,則是採用中國南方干欄式建築風格,以適應南方地區炎熱潮濕的氣候;所採用的外廊形式也是中國固有的建築風格。

維新里舊址

主街舊稱合益街,小巷縱橫交錯,民居多具近代嶺南特色。中共廣西特委舊址、廣西較早放映電影的「合益戲院」舊址(亦昔知府衙門故址)和有80年歷史的天主教堂均座落於此。

中共梧州地委舊址

位於建設路興仁巷4號。1925年,在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的推動下,梧州成為當時廣西大革命運動的中心。當時領導廣東、廣西、閩南及南洋地區革命的中共廣東區委作出首先在梧州建立中共黨組織、然後向廣西各地發展的決定,接連派出多批中共黨員到梧州開展黨建工作。1925年夏,中共廣東區委通過國共合作的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和其他渠道先後派龍啟炎、周濟等一批黨團員到梧州工作。他們到梧州後,發展了團員,於1925年9月初建立共青團梧州支部。1925年秋,中共廣東區委常委兼軍委書記周恩來秘密從廣州乘船來梧州,指導廣西的建黨工作和革命運動。

中共廣西特委舊址

位於民主路維新里東一巷4號。1927年5月,在大革命運動失敗的危急關頭,中共廣西地委在梧州成立,廖夢樵任書記,寧培瑛等為委員;同年秋遷至桂平。1928年1月,中共廣西地委改為中共廣西省特別委員會,廖夢樵、鄧拔奇先後任書記;6月,特委機關遷回梧州,廣西特委書記朱錫昂到達梧州,與黨組織安排的其他同志租住在今天的民主路維新里東一巷4號三樓,特委機關也設在這裡;9月,中共廣西特委改為中共廣西臨時省委,也在此辦公。這是一棟磚木結構的四層樓房,這座貌似普通的民居,實際上是領導廣西革命運動和準備武裝暴動的指揮機關。1963年2月,廣西特委舊址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西旅店舊址

至今己有60多年歷史,是一幢西歐式鋼筋水泥七層樓房,其平面布局和立面處理均運用典型的「芝加哥學派」手法,採用三段式處理。建國前是梧州較高較豪華的旅店,憑窗遠眺,江風撲面,兩岸景色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為當時梧州標誌性建築之一,在廣東及東南亞均享有盛譽。

天主教堂舊址

位於民主路經正里三巷3號。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天主教廣東省教區法籍明主教蘇爾廉,命令原在肇慶一帶傳教的法國外方教會教士富於道到廣西梧州傳教。同年初冬,富於道抵梧,併購得房屋1所,打算作為傳播天主教的立足點,但是受到梧州士紳及群眾阻止,不久又被梧州知府查封。中法戰爭之後,梧州知府把富於道所購的房屋歸還教會。由法籍傳教士司立修負責修建,並於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正式建立教堂,傳播天主教。[1]

建築風格

仿巴洛克式

這種形式在東南亞和中國南方城市的騎樓中被普遍使用,梧州的騎樓中,巴洛克的建築裝飾符號更加簡練,多運用在山花裝飾及女兒牆的曲線中。

混合式

這種形式騎樓建築風格不明顯,建築造型和立面裝飾兼有多種風格。英國領事署、梧州海關辦公樓、思達醫院、新西旅店等建築物,其平面布局和立面處理均運用典型的「芝加哥學派」手法,採用三段式處理。而英國領事署、梧州海關辦公樓的地層架空不作實際使用,則是採用中國南方干欄式建築風格,以適應南方地區炎熱潮濕的氣候;所採用的外廊形式也是中國固有的建築風格。大南路裕信銀號舊址5樓上建的圓頂涼亭,也體現了中西結合的建築風格。

中國傳統式

這種形式騎樓延續了中國南方傳統居民的特點,底層沿街挑出,長廊跨越人行道沿街布置,樓層正面牆上並排開着兩隻三扇窗戶,立面基本無裝飾。

現代式

這種騎樓一般建於上世紀80年代以後,在尺度、結構、材料、造型風格等方面與傳統騎樓區別明顯。立面處理上捨棄了複雜的裝飾,運用了簡潔、明快、實用的功能主義的處理手法。

實用信息

梧州市騎樓城——龍母廟景區地址:騎樓城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河東老城區;龍母廟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城北,桂江河畔。

梧州市騎樓城——龍母廟景區門票:免費

梧州市騎樓城——龍母廟景區交通:1、騎樓城:騎樓街主要分布在大東上路、大東下路、阜民路、大同路、中山路、竹安路、五坊路、沙街、九坊路、南環路、大中路、民主路、建設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環路等街道上。2、龍母廟:乘3路車到市政府站下車,那裡有專線車直達,票價1.2元,或乘1路車到達。[2]

參考文獻

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