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驄馬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驄馬行》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驄馬行》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

此詩為七言歌行體,凡十六句,分成四段,每段四句。

關於此詩系年,黃鶴編在公元七五五年(唐玄宗天寶十四載)。

此詩分三段,各八句轉韻。首段言質相之不凡,就初見時寫驄馬。盧注:顧影驕嘶,其逸態也。夾鏡連錢,其雄姿也。次段言才力之特殊,就初試時寫驄馬。流朱汗而被銀鞍,此見其高價。晝涇渭而夜幽并,此見其真龍。末段言奇材當得大用,乃借馬以頌李。老更驚,大器晚成。八駿鳴,可充君馭。雲霧降,其生不偶。詔都邑,見知於朝也。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驄馬行》[1]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驄馬行》

鄧公馬癖人共知,初得花驄大宛種。

夙昔傳聞思一見,牽來左右神皆竦。

雄姿逸態何崷崒,顧影驕嘶自矜寵。

隅目青熒夾鏡懸,肉駿碨礌連錢動。

朝來久試華軒下,未覺千金滿高價。

赤汗微生白雪毛,銀鞍卻覆香羅帕。

卿家舊賜公取之,天廄真龍此其亞。

晝洗須騰涇渭深,朝趨可刷幽并夜。

吾聞良驥老始成,此馬數年人更驚。

豈有四蹄疾於鳥,不與八駿俱先鳴。

時俗造次那得致,雲霧晦冥方降精。

近聞下詔喧都邑,肯使騏驎地上行。

作品注釋

(1)原注,"太常梁卿敕賜馬也。李鄧公愛而有之,命甫制詩。"

(2)《晉書》:王濟解相馬,又甚愛之,杜預常稱濟有馬癖。

(3)唐太宗常所乘馬,有名玉花驄者,《明皇雜錄》:上所乘馬,有玉花驄、照夜白。《漢書·西域傳》:大宛國多善馬,嶠山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牝馬置其下,與集生駒,號夭馬子。

(4)古詩:"夙昔夢見之。"《南史·蕭摩訶傳》曰,"千聞不如一見。"

(5)顏延年賦:"弭雄姿以奉引。"梁景王《七要》,"逸態之赤免,駿足之驪龍。"崷崒,聳然出群也。《西都賦》:"岩峻崷崒。"

(6)束皙賦:"退顧影以自憐。"《相馬經》:"有盼影而視者。"陳何處士詩:"別處馬新驕。"吳均詩:"天曙馬爭嘶。"

(7)《西京賦》:"猛毅髤髵,隅目高匡。"注:"隅目,目有角也。"《西都賦》:"琳珉青熒。"青熒,言色青而有光熒也。顏延年賦:"雙瞳夾鏡。"

(8)《舊唐書》:開元二十九年三月,滑州刺史李邕獻馬,肉鬃麟臆。杜田《補遺》:東坡雲:予在岐下,見秦州進一馬,鬃如牛項下垂胡,側立傾倒,毛生肉端。蕃人云:此肉鬃馬也,乃知《驄馬行》"肉鬃麟臆",當作鬃。夢弼曰:碨礧,謂肉鬃突起。連錢,謂馬文點綴。《海賦》:"碨磊山壟。"何遜詩:"碨礧衝波白。"《爾雅注》:"馬色有深淺,斑駁如魚鱗,今連錢驄也。"《北史·陽休之傳》:"有觸藩之羝羊,乘連錢之驄馬。"梁武帝詩:"金絡飾連錢。"

(9)陶潛詩:"華軒盈道路。"軒,軒車也。

(10)《韓子》:馬似鹿者直千金。《西域傳》:武帝遣使持於金請大宛善馬,未滿價,言不止千金。《國語》:"一旦而馬價十倍。"

(11)《東觀漢記》:武帝歌:"天馬沾赤汗。今親見其然。"《相鶴經》:"茸毛生色雪白。"

(12)周弘正詩:"銀鞍耀紫韁。"玉容歌:"香羅鳴佩。"

(13)卿家,指梁氏。無廄,言御賜。

(14)《周禮》:凡馬八尺以上為龍。《莊子》:葉公非好真龍也。

(15)《赭白馬賦》:"旦刷幽燕,晝秣荊越。"張說《隴右監牧頌》:"朝刷閬風,夕洗天泉。"

(16)應瑒《憫驥賦》:"憫良驥之不遇兮。"曹孟德詩:"老驥伏櫪。"

(17)《晉書》:慕容皝有駿馬,四十九歲而俊逸不虧,皝曰:"此馬見異先朝。"

(18)《金石錄》:唐太宗有白蹄馬,純黑,四蹄俱白。

(19)《穆天子傳》:八駿,曰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騄耳。何承天詩,"賈勇尚先鳴。"

(20)曹植詩:"時俗多所拘。"造次,見《論語》。

(21)《楚辭》:"雲霧會兮日冥晦。"班彪《王命論》:"震電晦瞑,有龍蛇之怪。"杜修可曰:《瑞應圖》:龍馬者河水之精。《春秋考異郵》:地生用精為馬,月數十二,故馬十二月生。

(22)《前漢·田叔傳》:漢下詔。潘岳詩:"總總都邑人。"

(23)朱鶴齡注:《戰國策》:世無騏驎騄駬,王之駟已備矣。鮑彪注:字書不載騏驎。《玉篇》雲:"騏鑉,馬黑脊。"亦不言良馬。《爾雅翼》:"麒麟善走,故良馬亦名為騏驎。"《易》:"牝馬地類,行地無疆。"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詩聖杜甫(上)

參考資料

  1. 《驄馬行》 詩詞古文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