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myelodysplasticsyndromes,MDS)是起源於造血幹細胞的一組異質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點是髓系細胞分化及發育異常,表現為無效造血、難治性血細胞減少、造血功能衰竭,高風險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轉化。MDS治療主要解決兩大問題:骨髓衰竭及併發症、AML轉化。就患者群體而言,MDS患者自然病程和預後的差異性很大,治療宜個體化。

發病病因

多少MDS病因未明。

疾病簡介

MDS是一組克隆性造血幹細胞疾病,其特徵為血細胞減少,髓系細胞一系或多系病態造血,無效造血及高風險向白血病轉化。國際預後評分系統(IPSS)推薦的血細胞減少的標準為Hb<100g/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ANC)<1.8×10^9/L,血小板(PLT)<100×10^9 /L,但實際診斷MDS時,不要求一定達到這麼低。多數MDS病例以進行性的骨髓衰竭為特徵,並最終都會發展成為AML,但是不同亞型轉白率也不同,某些患者的生物學特徵是相對惰性的,病程較長,轉白率很低。

在MDS定義明確後,診斷和分型中主要難點在那些外周血和骨髓原始細胞不增多病例上,尤其當病態造血不顯著時;或與營養缺乏、化學藥物、中毒、造血生長因子、炎症及感染繼發的病態造血鑑別;以及骨髓低增生或伴隨纖維化等情況,不能獲得足夠細胞分析可能的疾病過程。低增生性MDS及MDS伴骨髓纖維化診斷常常很困難。[1]

疾病治療

MDS治療主要解決兩大問題:骨髓衰竭及併發症、AML轉化。就患者群體而言,MDS患者自然病程和預後的差異性很大,治療宜個體化。根據MDS患者的預後積分,同時結合患者年齡、體能狀況、依從性等進行綜合評定,選擇治療方案。低危組MDS治療包括成分血輸注,造血因子治療,免疫調節劑,表觀遺傳學藥物治療。低危組患者一般不推薦化療及造血幹細胞移植,但年輕低危組患者能耐受高強度治療,有望產生更好的效果/風險比和無進展生存及總生存率。

高危組MDS預後較差,易轉化為AML,需要高強度治療,包括化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高強度治療有較高的治療相關併發症和死亡率,不適合所有患者。

支持治療

包括輸血、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為大多數高齡MDS、低危MDS所採用。支持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改善MDS症狀、預防感染出血和提高生活質量。

1輸血

除MDS自身疾病原因導致貧血以外,其他多種因素可加重貧血,如營養不良、出血、溶血和感染等。在改善貧血中,這些因素均應得到處理。

一般在Hb<60g/L,或伴有明顯貧血症狀時輸注紅細胞。老年、代償反應能力受限、需氧量增加,可放寬輸注,不必Hb<60g/L。

2去鐵治療

接受輸血治療,特別是紅細胞輸注依賴的MDS患者的鐵超負荷若未採取治療或治療不當,可導致總生存期縮短。

血清鐵蛋白(SF)測定評價鐵超負荷,能間接反映機體鐵負荷,但SF水平波動較大,易受感染、炎症、腫瘤、肝病及酗酒等影響。對於紅細胞輸注依賴患者,應每年監測3~4次SF。接受去鐵治療的患者,應依所選藥物的使用指南進行鐵負荷監測,並定期評價受累器官功能。

去鐵治療(iron chelation therapy, ICT)可以降低SF水平、肝臟和心臟中鐵含量,治療有效與藥物使用時間、劑量、患者耐受性及同時的輸血量有關。SF降至500 μg/L以下且患者不再需要輸血時可終止去鐵治療,若去鐵治療不再是患者的最大收益點時也可終止去鐵治療。常用藥物有:去鐵胺、去鐵酮、地拉羅司。

3血小板輸注

建議存在血小板消耗危險因素者(感染、出血、使用抗生素或抗人胸腺細胞免疫球蛋白等)輸注點為20×10^9/L,而病情穩定者輸注點為10×10^9/L。

4促中性粒細胞治療

中性粒細胞缺乏患者,可給予G-CSF/GM-CSF,以使中性粒細胞>1×10^9/L。不推薦MDS常規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

5促紅系生成治療

Epo是低危MDS、輸血依賴者主要的初始治療,加用G-CSF可以增加紅系反應,持續6周。對無反應者,可加量Epo應用,繼續治療6周。對治療有反應者,一旦取得最大療效,逐漸減量G-CSF、Epo的應用,直至用最小的劑量維持原療效。

免疫抑制治療(IST)

ATG單藥或聯合環孢素進行IST選擇以下患者可能有效:無克隆性證據的≤60歲的低危/中危-1患者,或者骨髓低增生,HLA-DR15或伴小的PNH克隆。不推薦原始細胞>5%,伴染色體-7或者複雜核型者使用IST。

近有前瞻性隨機對照的研究發現IST與最佳支持治療生存期相當。對於MDS採用抑制T細胞功能的治療需慎重。

免疫調節治療

免疫調節藥物(IMiDs)

沙利度胺(thalidomide)治療後血液學改善以紅係為主,療效持久,但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改善罕見。尚沒能夠證實劑量與反應率間的關係,長期應用耐受性差。

來那度胺(lenalidomide)對染色體5q-異常者效果很好,但是標準劑量(來那度胺 10mg/d,共21天)骨髓抑制比例高;對於複雜染色體異常和伴p53基因突變者,使用來那度胺會導致疾病進展,促進轉白。建議5q-患者先使用 Epo,無效後換用來那度胺。在使用來那度胺前和過程中檢測染色體和p53的突變情況。

表觀遺傳學修飾治療

5-阿扎胞苷(Azacitidine,AZA)和5-阿扎-2-脫氧胞苷(Decitabine,地西他濱)可降低細胞內DNA總體甲基化程度,並引發基因表達改變。兩種藥物低劑量時有去甲基化作用,高劑量時有細胞毒作用。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濱在MDS治療中的具體劑量方案仍在優化中。高危MDS患者,是應用去甲基化藥物的適宜對象;對於低危患者並發嚴重血細胞減少和/或輸血依賴,也是去甲基化藥物治療的合適對象。療程增加可提高AZA或地西他濱治療有效率。[2]

1阿扎胞苷(AZA)

MDS中高危患者應用AZA 75mg/m2皮下注射或靜脈輸注共7天,28天為1療程為推薦方案。

AZA可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少輸血需求,明顯延遲高危MDS患者向AML轉化或死亡的時間。即使患者未達CR,AZA也能改善生存。

在毒性能耐受及外周血象提示病情無進展的前提下,AZA治療6個療程無改善者,換用其他藥物。

2地西他濱

地西他濱推薦方案為每天20mg/m2靜脈輸注,共5天,4周1療程。

多數患者在第2療程結束起效,並且在同一時間點達到最佳效果。通常足量應用地西他濱3~4療程若無效再考慮終止治療。

細胞毒性化療

高危組尤其原始細胞增高亞型的MDS預後相對較差,開始宜行類同於AML的治療,完全緩解率40-60%,但是緩解時間短暫。年老者常難以耐受。年輕(<65歲)、核型正常者化療後5年總生存率約27%。

預激方案在小劑量Ara-c(10mg/m2,q12hs×14d)基礎上加用G-CSF,並聯合阿克拉黴素(ACR)或高三尖杉酯鹼(HHT)或去甲氧柔紅黴素(Ida)。國內多使用預激方案,由於MDS多見於老年人群,機體狀況較差或常伴有諸如慢性肺病、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等不適於強化療的因素,因此小劑量化療為這些患者延長生存期,改善生活質量提供了一種治療選擇。治療MDS的CR率 40%-60%左右,有效率60%-70%。年齡對於療效無顯著影響,但年齡≥60歲的患者對化療耐受較差。

造血幹細胞移植

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可能治癒MDS,但隨年齡增加移植相關併發症也有所增加。適應證如下:

1 FAB分類中的RAEB、RAEB-t、CMML及MDS轉化的AML患者生存期短,是Allo-HSCT的適應證。

2 IPSS系統中的中危-2及高危MDS是進行Allo-HSCT的適應證。IPSS高危染色體核型的患者預後差,宜進行Allo-HSCT。

3 嚴重輸血依賴,且有明確克隆證據的低危組患者,應該在器官功能受損前進行Allo-HSCT。

4 MDS患者有強烈移植意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