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逸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逸圖》,又名《竹林七賢圖》,是唐代孫位創作的一幅彩色絹本人物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1]

畫名「孫位高逸圖」為宋徽宗趙佶所題,這幅圖所描繪的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故事,該畫作刻畫了魏晉士大夫「高逸風度」的共性,又刻畫出了他們的個性。現存《高逸圖》為《竹林七賢圖》殘卷,圖中只剩四賢。在長卷式的畫面上,主體人物是四個封建士大夫分別坐於華麗的氈毯上,每人身旁都有一名小童侍候。

畫作內容

該畫作最右邊的是山濤,身披寬襟大袍,上身袒露,雙手抱漆,體態豐腴,倚着華麗的靠墊而坐,眼睛像是盯着正前方,眉宇間流露出矜持、傲慢的神色;第二個手執如意作舞的是王戎眼睛也平視前方,一副自得其樂的表情;第三個捧杯縱酒的無疑是唯酒是務的劉伶,他蹙額回首,作欲吐狀,小童則手持唾壺在身旁跪侍;第四位是手執尾塵的阮籍,他身着寬大的衣袍,似面帶微笑,悠然而坐,旁邊的小童端着杯幾,俯首侍候。畫中人物彼此之間以蕉石樹木相隔,使氣氛靜穆安閒。在這幅殘缺的《竹林七賢圖》中尚缺嵇康、向秀、阮咸3人。

《高逸圖》卷後有明朝司馬通伯的題跋,圖上鈐有北宋內府「宣」「和」、「政」、「和」朱文連珠印記,「御書」、「政和」、「宣和」、「睿思東閣」、雙龍朱文印記,並有清梁清標、清內府收藏印記。

創作背景

唐朝安史之亂後,上層建築頻敗、一蹶不振,再也不可能發藝術的創造力,而宗教的迫害又妨礙了寺廟的建設。故文人們為逃避現實又像當年的「竹林七賢」那樣從酒、音樂、文學、宗教和哲學中尋求解脫,這些文人畫家的作品如孫位的《高逸圖》都歸為「逸品」之列[2]。  

藝術鑑賞

主題

孫位對人物面容、體態、表情的刻畫各不相同,特別是着重眼神的刻畫,得顧愷之「傳神阿堵」之妙。畫中以侍童、器皿作補充,豐富了四賢的個性特徵,使欣賞者很容易從中看出這些人孤高做世、寄情田園、不隨流俗的哲學思想。

形象

《高逸圖》中四賢的面容、表情、體態、服飾各異,兼以小童動作、器物設置映襯人物個性,但那種「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魏晉士族的名流風度是一致的。孫位在創作過程中,特別注重對人物眼神的刻畫,深得顧愷之「傳神寫照,盡在阿堵中」的精髓。畫中的花木樹石映襯着士大夫的品性氣質,雖將人物隔開,卻無突兀之感,整幅畫面中,每個人物的動作情態均統一在一種和諧的氛圍之中。

技巧

孫位不僅對畫中人物的刻畫費了一番心思,就連畫中的村托物,蕉石和器具的用筆也不一般。畫中蕉石用細緊柔勁的線條勾出輪廓,然後渲染墨色,山石的質感就顯露出來了。圖中的幾株是用有變化的線條勾出輪廓,再用筆按結構皴擦,而且這幾株樹也各有不同的畫法。

=作品評價

現代文物鑑賞專家餘輝:「畫家為了突出四位高士,誇大了他們的造型,縮小了僕從的外形,這是古代畫家為突出主要人物所常採用的比例關係。人物衣紋線條以鐵線描為主,雜用蘭葉描,圓勁有力,服裝着白色時,留有深淺變化,顯出貼身之處,富有質感。四逸士之間雖以樹石相隔,但他們共同的精神氣質貫穿了全卷,使構圖布局零而不散。圖中的各種盛器和其他器用均符合晉、唐之式,特別是人物的衣冠服飾,較真實地反映了晉人的生活風貌,畫中樹石的畫法已出現了皴染,開始向五代的表現風格轉化。」

後世影響

《高逸圖》的人物強調刻畫眼神,線條流如行雲流水,表現出骨氣奇偉的特徵,開啟了五代畫法先河。

視頻

高逸圖 相關視頻

高逸圖——如何表示我是一個高尚的leader
高逸圖鏡、青花人物書卷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