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書·游肇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書·游肇傳出自於《魏書》,此史由北齊魏收撰,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內容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0卷。[1]

原文

游肇,字伯始,高祖賜名焉。歷通直郎、散騎侍郎、魏郡太守,為政清簡,加以匡贊,甚有聲績。景明末為畿內大使,黜陟善惡,賞罰分明。轉太府卿,兼御史中尉,持法仁平,斷獄務於矜恕。尚書令高肇,世宗之舅,為百僚懾憚,以肇名與己同,被令改易。肇以高祖所賜,秉志不許,高肇甚銜之。世宗嘉其剛梗。

盧昶在胸山,肇諫曰:「知賊將屢以宿豫求易朐山,臣愚謂此言可許。朐山久捍危敝,宜速審之。若必如此,宿豫不征而自伏。持無用之地,復舊有之疆,兵役時解,其利為大。」世宗將從之,尋而昶敗。後遷侍中。蕭衍軍主徐玄明斬其青冀二州刺史張稷首,以郁州內附,朝議遣兵赴援。肇表曰:「玄明之款,雖奔救是當,然事有損益。且災儉之年,百姓飢敝餓死者不少。何以得宜靜之辰,興干戈之役?軍糧資運,取濟無所。且新附之民,服化猶近,特須安帖,不宜勞之。」世宗並不納。大將軍高肇伐蜀,肇諫曰:「臣聞: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兵者兇器,不得已而後用。且蜀地險隘稱之自古鎮戍晏然更無異趣豈得虛承浮說而動大軍舉不慎始悔將何及討蜀之略願俟後圖世宗又不納。

肅宗即位,出為使持節,加相州刺史,有惠政。肇於吏事斷決不速,主者諮呈反覆,有時不曉,至於再三,必窮其理,雖寵勢干請,終無回撓。方正之操,時人服之.及領軍元義之廢靈太后,將害太傅、清河王懌,乃集公卿會議其事。於時群官莫不失色順旨,肇獨抗言以為不可,終不下署。正光元年八月卒,年六十九。肅宗舉哀於朝堂。贈諡文貞公。

譯文

游肇,字伯始,是高祖賜予的名字。歷任通直郎、散騎侍郎、魏郡太守。為政清正廉潔,加上他匡正輔任朝廷,很有政績。景明末年擔任畿內大使,懲惡揚善,賞罰分明。轉任太府卿,兼任御史中尉。(他)持法寬仁公平,斷察案件務求矜憫仁恕。尚書令高肇,是魏世宗的舅舅,文武百官都十分忌怕他,因為游肇名字與自己相同,便想讓游肇改掉。游肇認為自己的名字是高祖賜予的,意志堅定不肯更改。高肇很是懷恨在心。魏世宗(聽說了這件事)。稱讚游肇的剛正耿直。

盧昶在朐山,游肇上疏說:「臣知道敵人屢屢用宿豫請求交換朐山,臣愚蠢地認為這可以答應。朐山長久以來,危弊迭出,應該速速考慮對策。如果交換了,宿豫便不用征伐,自己屈服。握有朐山這塊無用之地,恢復舊有河山,兵事即刻而解,利益很大。」魏世宗準備這樣做,不久盧昶就失敗了。後來升遷擔任侍中。蕭衍軍隊主將徐玄明砍了其青、冀二州刺史張稷的頭,帶領郁洲歸附朝廷。朝中商議派兵赴援。游肇上表奏請說:「徐玄明表達了款誠之意,雖然說應去增援拯救,然而此事有利也有害。而且因天災而歉收之年頭,百姓饑寒交迫。餓死的人很多。怎麼能在應該停息爭鬥的時候,興起干戈之役呢?這樣的話,軍糧資運,無處取給。況且新歸附的百姓,剛承接(朝廷)教化,特別需要撫慰,不應勞役他們。」魏世宗並沒有採納。大將軍高肇征伐蜀地,游肇諫奏說:「臣聽說:遠方的人不服統治,我們便修整文德來吸引他們。用兵是件兇險的事,不得已的情況下用。而且蜀地險隘,自古就有這樣的說法,鎮守在蜀地安泰,更別說有其他的圖謀了,我們哪能憑着傳聞,便動用大軍。行動開始不謹慎,後悔都來不及!征討蜀地計策,希望等以後再議。」魏世宗又沒有採納(他的意見)。

肅宗即位,游肇出京任使持節,加相州刺史,有很好的政績。游肇處理政事不是很快決斷,主管者與諮呈官往返多次,有不明白的。多次詢問,必定窮盡其理,即使被寵幸顯貴幹涉,他也決不讓步。秉承正直的操守,當時的人都很佩服。等到領軍元義廢黜靈太后,準備加害太傅、清河王元懌,於是召集公卿商議這件事。當時群官無不害怕並且順從,唯獨游肇抗爭直言認為不能這樣做,終於讓這事沒能進行下去。正光元年八月,游肇去世,享年六十九歲。肅宗在朝堂舉行哀禮。贈諡文貞公。[2]

作者簡介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名佛助,鉅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省晉州市)人 ,南北朝時期北齊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 機警敏捷,頗有文采,與溫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 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寫北魏歷史,聯合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人,博總斟酌,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後人輯有《魏特進集》存世。[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