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魏悅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魏悅廣
魏悅廣
出生 1960年1月
國籍 中國
籍貫 陝西渭南
民族
母校 西安科技大學
職業 力學家
研究領域
跨尺度力學、彈塑性斷裂力學、複合材料力學等

魏悅廣[1]

力學家。北京大學教授。1960年1月出生於陝西渭南,籍貫陝西渭南。1982年畢業於西安科技大學,1986年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獲碩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力學學報》主編等。主要從事跨尺度力學、彈塑性斷裂力學、複合材料力學等研究。

教育背景

  1. 1978年2月~1982年1月,西安科技大學力學師資班力學學士學位
  2. 1984年9月~1986年7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工程力學碩士學位
  3. 1989年9月~1992年7月,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固體力學專業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 1992年07月~1994年~12月,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博士後、副研究員
  • 1995年01月~1998年~08月,Division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Harvard University, USA, 訪問學者、博士後
  • 1998年08月~2016年~11月,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
  • 2016年11月~,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
  • 1998年~, 擔任中國力學學會理事、常務理事
  • 2002年~, 擔任中國力學學會固體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主任
  • 2010年~, 擔任中國科學院力學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 2000年~,擔任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跨尺度力學、彈塑性斷裂力學、複合材料力學等研究。在國際上建立了協同考慮應變梯度和表界面效應的跨尺度力學理論;建立了可壓縮應變梯度理論和適合應變梯度理論的有限元方法,並由此預測出金屬的微尺度斷裂強度高達其宏觀屈服強度十倍以上的重要結論,突破了傳統力學理論的預測極限,引起跨尺度力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廣泛開展。近年來,他將跨尺度力學理論成功應用於發動機葉片先進熱障塗層強韌及破壞機制的表徵。

  1. 在材料及結構的跨尺度力學研究方面(Top-Down):在國際上首次且到目前為止唯一地提出了適合應變梯度理論的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可壓縮應變梯度理論,在國際上首次預測出金屬材料的微尺度斷裂強度可達其宏觀屈服強度的十倍以上的重要結論,對應變梯度理論(作為一種跨尺度理論)在國際上的建立和發展起了核心推動作用;
  2. 在納米結構材料的跨尺度力學表徵方面(Bottom-Up):採用分子動力學模擬和微結構演化觀測,首次獲得偏位錯形成、演化及其與晶界及孿晶界的作用機制、孿晶界的演化機制以及最終的納米材料的強韌力學機制等,對揭示納米結構材料力學行為尺度效應的微觀機理提供了基礎;
  3. 在固體的彈塑性斷裂研究方面:在國際上首次求解給出了裂紋尖端20階的彈塑性應力應變漸近場並證明了只有3個獨立參數,依此為基礎建立了彈塑性斷裂準則;首次為「內聚力模型可作為材料的斷裂準則」提供了數學物理基礎;
  4. 在複合材料壓縮破壞研究方面:從彈塑性穩定性理論出發預測出了複合材料的壓縮破壞折曲帶模式,其被《國際損傷力學雜誌》長期設計為封面;
  5. 從攝動理論出發求解給出了防護工程中承受不同地壓作用的巷道的彈塑性應力應變場,並以此建立了巷道的失穩判據。

主要獎項

時間 獎項
1993年 獲第三屆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1994年 獲第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1994年 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5年 「裂紋頂端彈塑性應力應變場和斷裂準則」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第四完成人
1995年 「固體材料的宏細觀本構理論與斷裂」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參加人)
1998年 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引進國外傑出人才」
1999年 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2004年 獲國家基金委海外傑出青年基金(與Scott Mao 合作)
2004年 入選國家人事部等七部委頒布的「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6年 獲第三屆中國科協期刊全國優秀論文獎
2007年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材料強度及災變的跨尺度力學研究》優秀創新群體項目負責人
2008年 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名稱「固體的微尺度塑性及微尺度斷裂研究」
2009年 獲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
2010年 獲中國科學院「朱李月華優秀研究生導師」獎
2013年 「納米結構金屬力學行為尺度效應的微觀機理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二完成人)

參考資料

  1. 魏悅廣 中國科學院學部網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