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魚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魚梯。原圖鏈接

魚梯(英語:Fish ladder)或稱魚道(Fish way),是為了幫助洄游性魚類能在人工的水利環境或天然屏障(例如堤壩船閘瀑布等)中生存的設施。多數魚道的設計是利用較平緩低矮的階梯狀水道(魚梯),使魚類能夠逆流而上,穿越如水壩等因為落差而造成的障礙。魚道中的水流必須快到能夠吸引魚隻溯溪,卻又不會耗盡魚的體力以免牠無法繼續餘下的旅程。

概述

魚梯的建造,主要是為了幫助洄遊性魚類能在人工的水利環境中生存的設施。有些魚兒喜歡在水溫較低的上游地區產卵繁殖,因此只要到了繁殖季節,魚兒便紛紛上溯迴游產卵。但是當人們在河川溪水中設置攔砂壩或是水壩、水庫,往往忽視魚兒的生存權,而造成水位落差很大,魚群便無法逆溯上游,結果兒的生態在無形之中便受到破獲,甚至迫使他們絕種。於是,人們便在河川中設置一種連續性階梯式的水槽,稱為魚階。魚兒利用魚梯,一梯一梯往上奮力游,直到上游便可產卵繁殖[1]

以國外而言,最熟為人知的莫過於美國西雅圖為保育鮭魚的大規模作為,近年來西雅圖政府運用了許多綠色建設的概念,像是增設自然排水系統、減少市區內不透水設施等等,包括在巴拉德地區(Ballard)的攔河堰上增加了魚梯設施,不僅有效改善城市裡的水文系統,更是重建與保育了鮭魚的故鄉。

魚梯的設置,破除巨型大壩全面阻斷鮭魚生存路的限制,讓魚兒繁衍後代的希望重現曙光!巴拉德攔河堰的魚梯還融入了教育功能,民眾可以透過幾處以透明玻璃設計的局部魚梯,從側面近距離的觀察鮭魚洄游動態,為世界上第一座有教育功能的魚梯[2]

障礙

攔沙壩的高度

由於攔砂壩有相當的高度,不僅對河道造成阻隔,也因水流落差大而使魚群不能跳躍回溯,所以在設計魚道時,就要設計高度適當的魚梯,讓魚群可以一階階地跳上去,越過攔砂壩道上游產卵。

多數魚梯的設計是利用較平緩低矮的階梯狀水道使魚類逆流而上,穿越如水壩等因為落差而造成的障礙。其中的流速必須快到能夠吸引魚隻溯溪,卻又不能過快造成魚的體力耗盡無法繼續旅程。

歷史

早於17世紀的法國文獻中已有記載,人們利用綑束起來的枝,在陡陗的河道上製作階梯狀的魚道,幫助魚兒跨越自身無法通過的障礙。而魚梯的專利可以回溯到1837年加拿大新伯倫瑞克的理查麥法蘭他自家水磨坊用的水壩所設計之梯狀構造。1852至1854年間,愛爾蘭斯萊戈郡為振興經濟,打造本來沒有的漁業,在伯利梭得河建造魚道,引導鮭魚從大海游到河流中產卵。1880年,美國羅得島波塔克西特水壩上建成第一條魚梯,這條魚梯於1924年在因水壩由木造改建為混凝土時被拆除。

隨著工業進步,水壩和其他在河川中的攔截設施也愈築愈高,需要更有效率的魚梯設計,或其他過魚設施,如魚閘、升魚機、人工化場和產卵槽。

結構

魚梯中設置隔板將上下游水位差分為若干級,每級池室的寬度一般為1至3米;池室長度應為過壩魚類的長度之3倍以上,多為池寬的1至1.2倍;池深為1.5至2.5米。當然,雖是這麼說,但也要根據不同的魚種來做斜度的考慮; 以縮短魚道長度、控制水流量、消能減速等舉措來產生適於魚類上溯的環境。魚道按隔板過魚孔及位置和形狀分為豎縫式、淹沒孔口式、溢流堰式、豎縫式和組合式:

  1. 豎縫式:又稱槽式,以旦尼爾 (Denil)式居多; 一般用於通過大、中型魚類,常用於天然障礙處和施工期過魚。
  2. 淹沒孔口式:靠水流擴散來消能,孔口布置在魚道的中低層,孔口直徑據不同過魚種類而異;適用於需要一定水深的中、大型魚類。
  3. 溢流堰式:過流平穩,適用於過表層、喜跳躍的魚類。
  4. 組合式:以上三種的組合。

樣貌

魚梯形式多元,在台灣常見的為階梯式,它是在連接水壩壩體的上下游水道內裝置一系列的隔板,用以減緩水流,形成較平緩低矮的連續階梯狀水池,運用最為普及,像是坪林北勢溪。再者為水路式,魚骨型的設計,魚梯設置在溪流底床,其橫斷面仿造魚骨的樣貌,達到擾動水流與阻流效果,藉此降低魚梯內水流速度,此種魚梯可提供給多種魚類使用並兼具良好排砂效果,例如八寶圳試驗魚道。

簡易攔河堰

此外,還有全斷面近自然型魚梯,以台北縣大屯溪中下游段為例,改善石頭厝上圳的既有簡易攔河堰,將該攔河堰變成全面式魚梯,讓魚蝦蟹類生物可以自由選擇適合的洄游路徑,免除了傳統魚梯容易堵塞通道及物種選擇局限性的兩大缺點,甚至還可提高該攔河堰的安全性,讓原本水位落差很大、造成生態路徑斷裂的攔河堰發揮生態保育的效果。

影片

上萬條魚逆流跳魚梯 場面壯觀-民視新聞
傳統魚梯易堵塞 花蓮打造「之字型」魚道 20181212 公視晚間新聞
台灣台中市和平區烏石坑魚梯4K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