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魚籃觀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魚籃觀音

 

 

 

魚籃觀音 (佛教中三十三觀音之一)

魚籃觀音是三十三觀音相之一, 腳踏鰲背, 手提盛魚的竹籃或手提魚籃的民間少婦形象 ,因是馬郎之婦, 故別名喚作」馬郎婦觀音「。

來歷

佛教中三十三觀音之一。 手持魚籃。 明宋濂有《魚籃觀音像贊》: 「序按《觀音感應傳》: 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陝右金沙灘上有一美艷女子,絜籃鬻魚,人競欲室之。 女曰:『妾能授經,一夕能誦《普門品》者,事焉。』 黎明,能者二十。 女辭曰:『一身豈堪配眾夫邪!請易《金剛經》,如前期。』 能者復居其半。 女又辭,請易《法華經》,期以三日。 惟馬氏子能。 女令具禮成婚。 入門,女即死,死即糜爛立盡,遽瘞之。 他日,有僧同馬氏子啟藏觀之,惟有黃金鎖子骨存焉。 僧曰:『此觀音示現以化汝耳。』言訖飛空而去。 自是陝西多誦經者。「

故事

相傳東海之濱的人們身居化外,不知禮儀。 觀音菩薩便化作一個美麗的漁婦前來點化。 菩薩承諾誰能背誦她所教的佛經便嫁給誰做妻子,結果有一個叫馬郎的漁夫如願以償,並最終得到了菩薩的點化。 表示眾生做任何事都要有信心,只要樹立堅定的信心,就能得到觀音菩薩的幫助,同時也能影響周身的人們。

傳說

傳說觀音菩薩得道之後,便化作普通百姓,深入下層人民,對他們進行教化。 有一次,觀音得知東海之濱住着很多化外之民,不懂禮儀,不諳教化,於是變化成一名漁婦來到東海之濱一個小鎮。正趕是小鎮的集市很熱鬧,便提着一隻竹籃,竹籃里裝着兩尾魚,便混跡在那一群賣魚人當中。 眾人忽然看見一個很漂亮的漁婦來賣魚,便一擁而上,紛紛搶着買魚。 可是漁婦卻問他們:「你們買魚作什麼用呢?」 眾人都說:「當然是回去做菜吃。」 漁婦卻微笑着說:「我這魚呀,不能賣給你們做菜,只能賣給你們放生「。 眾人一聽,都不願意,誰也不想花錢買條魚又放了。 結果漁婦站了一天,兩尾魚都沒有賣出去。第二天早上,漁婦又來了,仍然堅持只能賣給他們放生,結果還是沒有人願意買。 只是有個叫馬朗的人卻開始注意漁婦,他發現那漁婦賣的還是昨天那兩尾魚,可是那魚離開了水整整兩天還是活蹦亂跳,實在有點不可思議,可又實在看不出什麼名堂。 不久,金沙灘上的漁民,特別是那些單身漢,見漁婦長得實在漂亮,於是便紛紛跑來說親,爭着想娶她為妻。漁婦笑着說:「你們這麼多人,叫我嫁給誰呢? 這樣吧,我教你們頌經,你們誰先在一天之內學會,我就嫁給誰。」 大家一聽,都覺得可行,於是便答應了。 漁婦便教他們念頌《普門品》,結果一天之後,有半數的人背會了。 漁婦又說:「還是不行,《普門品》只是入門的,還不能最後分出勝負,我再教你們念《金剛經》,誰一夜之間念會,我就嫁給誰。」 十多個人都同意了。 於是漁婦又教他們念《金剛經》,第二天,能完全背會的,只有三四個人。 其他人只好怏怏不樂地走了。 漁婦又對剩下的幾個人說: 「先別急,最後的勝負還沒有分出來,我這裡還有一部大乘寶藏《法華經》,誰能在三天之內背會,我一定嫁給他。」 結果三天之後,只有馬郎一個人背會了。 於是漁婦便答應嫁給馬郎。 可是新婚那天,新娘卻無緣無故地死了,而且屍體很快就腐爛了。 馬郎很是難過,可又沒有辦法,雖然心中奇怪,也只好將屍體掩埋了。 此後,馬郎經常沒事的時候便念頌漁婦教給他的三部經,念來念去,競也悟出了很多道理。 觀音菩薩脫身離去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馬郎已經開始悟道,於是便又變成一個老和尚,前去點化馬郎,跟他談經論道,指點迷津。 後來又告訴他,原來他以前娶的那個漁婦是觀音菩薩變的,不信可以掘開墳幕看看。 馬郎將信將疑,果真跑去掘開了墳墓,裡面真的沒有屍體,卻只有一副黃金鎖子骨。 那老和尚說:「現在相信了吧,菩薩化身漁婦是為了點化你。 她既然教給你三部經書,你就應該宣揚佛法,切莫辜負菩薩一片度化之心。」 馬郎聽了,連連點頭,忽然那和尚就不見了。 馬郎知道肯定又是菩薩在點化他,於是回去之後,便把自己三間草屋變成庵堂,又塑了菩薩的神像供奉起來,仍然是漁婦的模樣,人們便稱之為「魚籃觀音」。

來源

「魚籃觀音」與「馬郎婦觀音」雖然分別位列「觀音三十二變相」中的第10位和第28位,但從歷代所載的故事結構和內容來看,兩者其實是同源的。 據中唐時期李復言《續玄怪錄》「延州婦人」條載:唐大曆年間,延州有一個女子,「與年少子狎昵薦枕,一無所卻」,最終死去,人們把她葬在荒蕪的道路邊。 後有一胡僧來到她的墓前,焚香敬禮讚嘆,並告訴大家:「斯乃大聖,慈悲喜舍,世俗之欲,無不徇焉,此即鎖骨菩薩。」 眾人開墓一看,真如胡僧所言,於是為她設齋建塔。 北宋葉廷圭在《海錄碎事》中載:「釋氏書:昔有賢女馬郎婦,於金沙灘上施一切人淫。 凡與交者,永絕其淫。 死,葬後,一梵僧來,雲,『求吾侶』。 掘開,乃鎖子骨。 梵僧以杖挑起,升雲而去。」 比較上面兩則故事,可以發現二者在主要內容上完全相同: 第一,人物都是一個自願布施自己身體的女子。 第二,女子死後都有「僧人」出現,告訴大家女子並非凡人,而是菩薩化身。 第三,打開女子墓穴後,都發現女子的骸骨是「鎖子骨」。 (「鎖子骨」又稱「黃金鎖子骨」,指人死後,骨骼沒有腐爛,而是呈現金色,並且如同鎖子一樣環環相扣。這是成道者的特徵。) 因為有以上種種相同之處,因此在明代,就有學者認定「延州女」、「馬郎婦」二者「總為一事」,並把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定為「觀音大士」的化身。 但由於故事內容與中國人重視貞操的傳統相悖,宋代開始出現「改良版」的「馬郎婦」故事,並且成為「魚籃觀音」故事的原型。 如南宋志磐的《佛祖統記》卷四十一記載的馬郎婦故事,把女主人公描述成了一個堅守貞操的賢女: 此美艷女子提籃賣魚,並以自己的婚姻為誘餌,叫人背誦佛經。 後來,她雖然嫁給了馬郎,但剛入門就死了。 至於後面的細節,如僧人出現、開墓發現「黃金鎖子骨」則完全相同。

詩讚

除障魚籃觀世音,慈無能勝演圓音。 精真洞然眾業海,六道群迷濛慈恩。

願力

魚籃觀音護佑:婚姻美滿,白頭偕老。   [1]

參考文獻

  1. 魚籃觀音,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