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魚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魚道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術語。

中國,從來就是一個文化底蘊極度豐富的國家,中國的文字,更是凝聚着中國的文化精魂[1]。中國最早出現的和文字相關的文化記憶就是倉頡造字,小小的文字中蘊藏了無限的文化[2],然後就出現了最初的甲骨文

名詞解釋

魚道,就是供魚類洄游的通道,由於人類活動破壞了魚類洄游的通道而採取的補救措施,一般通過在水閘或壩上修建人工水槽來保護魚類的習性。

魚道的設計主要考慮魚類的上溯習性。在閘壩的下游,魚類常依靠水流的吸引進入魚道。魚類在魚道中靠自身力量克服流速溯游至上游。魚道由進口、槽身、出口和誘魚補水系統組成。進口多布置在水流平穩,且有一定水深的岸邊或電站,溢流壩出口附近。常用的槽身橫斷面為矩形,用隔板將水槽上、下游的水位差分成若干個小的梯級,板上設有過魚孔,利用水墊、沿程摩阻、水流對沖和擴散來消除多餘能量。由於孔形不同,又可分為堰式、淹沒孔口式、豎縫式和組合式等。調查了解通過閘、壩的過魚對象,擬定設計運行水位和設計流速等是確定隔板布置、過魚孔形式和尺寸等的主要依據。出口應靠近岸邊,水流平順,並與溢流壩或水電站進口間留有足夠的距離,以免過壩的魚再被水流帶到下游。儘管魚道設計成敗的關鍵在於進口位置的選擇,但實際運用情況表明,攔河修建閘、壩後,難於引魚進入魚道,故近代常採用其他魚類過壩措施。

常見型式

魚道的設計,主要考慮魚類的上溯習性。在閘壩的下游,魚類常依靠水流的吸引進入魚道。魚類在魚道中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流速溯游至上游。下行魚可通過魚道順流而下。

魚道按結構形式,分為池式魚道和槽式魚道兩類。池式魚道由一串連接上下游的水池組成,很接近天然河道,但其適用水頭小,占地大,所以適用性受限制。槽式魚道又分簡單槽式、丹尼爾式和橫隔板式。

簡單槽式魚道為一聯接上下游的水槽,水道坡度很緩,適用於水頭很小的水利樞紐,實際很少採用。

比利時的丹尼爾首先在槽式魚道的槽壁槽底設置相距很密的阻板和底坎,消能減速,稱為丹尼爾式魚道。這種魚道適用於通過較強勁的魚類和水頭不大的樞紐。

橫隔板式魚道橫隔板式魚道主要由進口、池室和出口組成。是利用隔板將水槽上下游的總水位差,分成許多梯級池室,又稱梯級式魚道或魚梯,這種魚道是利用水墊、沿程摩阻及水流對沖、擴散來消能,改善流態,降低過魚孔的流速,並能以調整過魚孔的形式、位置、尺寸來適應不同習性魚類的需要。其結構簡單,維修方便,近代魚道大都採用這種形式。

魚道設計及布置要點

設計魚道首先要調查確定主要過壩魚類的品種及其習性、溯游能力和過魚季節。過魚時間一般3~4個月,兼有魚類降河下行要求的魚道可能達5~6個月或更長。根據這一時段中閘壩上下游水位可能出現的合理組合情況,先定設計運行水位,保證在各種水位組合下魚道能正常運行。魚道的流速、流態,須適應主要過壩魚類的習性和溯游能力,使上溯魚類不過分費力即能通過,以免對魚類生理機能產生不利影響。魚道的設計流速,是指設計水頭下隔板過魚孔的流速。此流速應小於魚類上溯的游速。各隔板過魚孔的流速應儘量一致。魚道的進口直接影響過魚的效果,應設在魚類最易發覺又能很快進入的地方,一般設在經常有水流下泄,流態平穩順直,水質鮮肥,魚能溯游到的距上游最近的水域,通常多在緊靠水流兩側或閘壩下游兩岸岸坡處。進口在進魚時須有1~1.5m水深,且有適應水位變化的措施。橫隔板的形式有溢流堰、淹沒孔口和豎縫等。現代魚道通常將幾種形式組合使用,以獲得較好的效果。池室的寬度多為3~5m。池室的長度為寬度的1.2~1.5倍池室由橫隔板分隔魚道水槽而成。每10塊隔板設一休息室,其長度為池室長度的兩倍。魚道的水力學條件可由公式計算和進行模型試驗測定。魚道出口須適應水庫水位的變化;遠離溢洪道、廠房、泄水建築物進口;水流平順,有一定水深,並須設堅固的網罩以防鳥獸等侵害。此外,魚道均設觀察設施。直接觀察可利用觀察室和觀察箱;間接觀察可利用水下電視、聲學全息攝影,光電計數器等。在水利樞紐中,魚道的進口常緊靠泄水閘壩的邊孔或電站尾水旁側,如岸邊地形寬闊,則槽身伸至岸坡,經過一定距離,在上游設置出口。這種布置較好,常稱此為繞岸式魚道。如岸邊無適宜場地,常呈盤折布置或充分利用空間分層盤折,以使槽身有足夠的長度。

歷史發展

美國哥倫比亞河流域的邦納維爾(Bonneville)、約翰代(John Day)等10多個水力發電站新建的魚道成功地解決了鮭科魚類通過20~34m較高水頭樞紐的洄游問題。中國於1960年建成第一座魚道,至20世紀末已建成30餘座。2023年3月30日,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境內大渡河幹流上的沙坪一級水電站二期工程截流成功。該工程主要由河床式廠房、魚道等建築物組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