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魚鰾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魚鰾膠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1]、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詞解釋

魚鰾膠是中醫傳統應用的名貴藥品,以鱘魚、鰉魚的魚鰾製成,用治腎虛滑精、吐血不止等。但因資源不多,現主要以黃唇魚、黃魚、小黃魚、[魚免]魚、鱈魚、海鰻及淡水鯉魚、鲶魚等的鰾加工成魚鰾膠或魚鰾膠珠藥用。因膠原的來源不同,其氨基酸組成也有差異,一般水產動物和其他哺乳動物的明膠大體相似,其中甘氨酸約占1/3,丙氨酸約占1/9,脯氨酸和羥脯氨酸約2/9,這四種氨基酸共占總氨基酸的67%左右,其次是穀氨酸、精氨酸、天門冬氨酸和絲氨酸共占氨基酸總數的20%左右,其他如組氨酸、蛋氨酸、酪氨酸等的含量均極低。膠原纖維彼此相互交織成網狀,膠原肽鏈中一些羥賴氫酸的δ-羥基上連接的半乳糖在止血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一旦機體受到的創傷而出血時,血小板就粘着到膠原表面,彼此進一步積聚而達凝血作用,故魚鰾膠除作為滋補品外,對胃潰漬瘍、肺結核及婦女崩中漏下等出血病症,均有較好療效。另魚皮的膠原易於水解提取制膠,如河豚魚皮膠、海鰻皮膠、馬面魚皮膠及鯊魚皮膠等,也有止血作用,可製成止血海綿。名貴的魚翅即鯊魚鰭,其彈性膠原可製成鯊魚鰭膠,已作為良好的滋補強壯劑。魚鱗的膠原蛋白亦易水解製成魚鱗膠,此外尚含魚鱗硬蛋白,需加稀酸或醋,才能煮沸溶解,魚鱗膠可治婦女崩中帶下,並對紫癜、鼻衄、齒齦出血等有一定療效。且魚鱗中含較多卵鱗脂,與水交融後有延緩細胞衰老的作用。

工藝控制要點

魚鰾膠在我國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據《本草綱目》稱,有補精益血、強腎固本之功效,富含粘性蛋白、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常與桂圓、紅棗、核桃仁一起煎製成冬令進補品服用。工藝控制要點如下:

①新鮮魚鰾,清水洗淨,按1:0.8加水,組織破碎;

②升溫至82℃,滅脂肪酶5分鐘,降溫至60℃加入魚鰾量1.5%的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比例1:1)

③酶解時間6小時,濾液在85℃條件下滅酶;

④酶解液過60目篩;

⑤膜濾;

⑥濃縮至含20%的水分呈稠狀時加入冰糖粉,攪拌均勻;

⑦濃縮至含18%水分時入模成型,模具內塗一層色拉油做脫模劑;

⑧60—65℃熱風乾燥至水分含量12%以下;

⑨脫模,真空包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