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鱘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鱘魚是現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動物之一。鱘魚隸屬於硬骨魚綱、輻鰭亞綱、軟骨硬鱗總目、鱘形目。大家通常所說的鱘魚就是指鱘形目的魚類。它是魚類中最原始的類群之一。

世界上現存1目2科7屬27種,僅分布於北半球,現存9個自然分布區,分別為太平洋東岸、北美大湖地區、大西洋西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灣、大西洋東北部、裏海地區、西伯利亞及北冰洋流域、黑龍江水系和日本海、長江和珠江水系口。由於自然環境改變、水工設施修建和過度捕撈等原因,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的野生鱘魚資源明顯減少,處於瀕危狀態。我國自然水域分布的鱘魚有8種。[1]

外形特徵

鱘魚體延長,一般呈梭形。軀幹部的橫斷面呈近五角形。吻長,體被5行骨板,或有時裸露。無眶間隔、前鰓蓋骨和間鰓蓋骨。頭上骨板或有或無。尾鰭上緣有1行棘狀鱗。鰭條不骨化。背鰭和臀鰭後位。胸鰭低位。腹鰭在背鰭前方。尾鰭歪形,或呈鞭狀,上葉長於下葉。內頭顱為軟骨,僅部分骨化。左右齶方骨與篩骨區或蝶骨區不相連,與頜骨固連。有鎖骨,無椎體。鰾大,鏢管和食道背面相連。食道短。胃部膨大,有幽門囊。腸短,有發達的螺旋瓣。

生活習性

鱘魚棲息在水體中下層。海河洄游性和江河定居性的種類,在產卵期均向河上游移動。冬季多在河道或近岸深水處。仔魚期一般食浮游生物。幼魚期多以底棲的水生寡毛類、水生昆蟲、小型魚蝦及軟體動物為主要食物。成魚期食底棲動物或動植物渣滓,鏟鱘則仍以浮游生物為食。

分布範圍

它們全部分布於北半球,現存9個自然分布區為:太平洋東岸、北美大湖地區、大西洋西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灣、大西洋東北部、裏海地區、西伯利亞及北冰洋流域、黑龍江和日本海、長江和珠江。

在我國境內野生的鱘魚有7種,它們有分布於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史氏鱘、達氏鰉、和庫頁島鱘;分布於長江、金沙江流域的中華鱘、達氏鱘;分布於新疆伊寧等地水域中的裸腹鱘;分布於新疆額爾齊斯河、布倫托海、博斯騰湖的西伯利亞鱘。迄今為止,我國從國外引進了俄羅斯鱘、歐洲鰉、小體鱘、匙吻鱘等十幾個品種作為研究或者是人工養殖。

中華鱘

學名:Acipenser sinensis Gray,1834

生活在大江和近海中,為底性、洄游或半洄游性魚類。5-6月群集於河口,秋季上溯到江的上游。以搖蚊和水生昆蟲幼蟲、軟體動物、小魚等為主要食物。常見個體50-300kg,最大個體可達600kg。生長較快,但性成熟較晚。生命周期較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懷卵量大,個體絕對懷卵量達30.6萬-130.3萬粒,平均為64.5萬粒。9-11月份至江上游產卵。在長江比較集中的產卵場是在金沙江的宜賓-屏山地段。屬一次排卵類型。產粘着性沉性卵,卵粘在石礫上孵化。成熟卵橢圓形、綠褐色。產卵後親魚多數迅速離開產卵場至下游和河口區棲息。

中華鱘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因為它是白堊紀殘留下來的種類,為我國特有種,已被我國列為一類野生動物保護物種。為了保護此物種,有關部門進行了多年的繁殖、移養、放流等的研究。現已可移養到池塘、水庫中,生長良好,成為一種有前途的淡水養殖魚類。放流成績也很可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