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

作品名稱: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

創作年代: 南宋著名詞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文學體裁:詞

作者:辛棄疾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2]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作品。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漢族,南宋著名詞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學上,他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代表作品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清平樂•村居》等。辛棄疾現存詞600餘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他的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作為南宋詞壇一代大家,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這首詞與《西江月·遣興》一樣,同為辛棄疾罷官後居於江西上饒時所作: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詞。這首詞作於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當時他已五十歲了。

辛棄疾的上饒新居,築於城西北一里許的帶湖之濱,登樓可以遠眺靈山一帶的山岡,所以他把自己的樓屋起名為集山樓(後改名雪樓)。這首詞的開頭三句:「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閒去閒來幾度?」寫的是他平時在帶湖附近山岡上遊覽、棲息的生活。詞中的松岡、茅檐、避暑、避雨,簡練地概括了他在這裡生活的種種生活場景。在這裡,這樣的日子他不知已經經歷過多少次了,所以要問問「幾度」句中特別點出一個「閒」字,實際上,不是作者閒情逸緻的「閒」,對作者來說,是很可傷的。辛棄疾決不是貪「閒」而是怕「閒」的人,「閒」是被迫的。他總希望有早一日能回到疆場,為國效力,可現實生活又是他不能有所作為。正如陸游《病起》詩所說的:「志士淒涼閒處老」,他自己的《臨江仙》詞說的:「老去渾身無着處,天教只住山林。」接下來,作者寫道:「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具體寫了當天發生的事情。作者抱負難以施展,心情抑鬱,只好以酒澆愁。他酒醉未醒,走路時身體搖晃不支,只好扶着一塊怪石,停在那裡看飛泉,朦朧中以為這是新停留的地方,可酒醒後,發現還是前回酒醒之處,也還是經常止息的地方。這兩句特寫,從怪石、飛泉表現作者的熱愛自然,更主要的是表現他的醉酒。所以要寫他的「閒」和「醉」,着力點正在於表達他那無奈之情,他對朝政的失望。

不過,作者寓居鄉下,鴻圖難展,心情沉重,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從他在上饒所作的一些詞看,他謫居鄉下的生活中,也有亮麗的一面,而這兩者都是真誠的,都是來自他的高尚性格的。由於後者,使得他在農村中,不但有熱愛自然的感情,而且也有熱愛農村生活、熱愛勞動農民的感情。這首詞的下片,正是表現了這種感情。「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寫農民婚娶的歡樂、熱鬧情況。這和作者孤獨地停留在山石旁的寂寞情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足以令他格外感到寂寞的。但作者的心情並非如此,他分享了農民的歡樂,沖淡了自己的感慨,使詞出現了和農民感情打成一片的熱鬧氣氛。「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作者以這兩句結尾,寫出了為農民的稻穀豐收在望而喜慰,代農民感謝夜裡風露對於稻穀的滋潤。這樣,他就把自己的整個心情投入到對農民的愛和關心。

總之,這首詞在描寫閒散生活時透露身世之痛,在描寫農民的純樸生活中,反映了作者的超脫、美好的感情;情境交融,相互襯托,使詞的意境顯得十分的清新、曠逸。

詩詞正文

譯文

在松崗中躲避寒暑,在茅檐下躲避風雨,如此來來去去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停下醉酒搖晃的腳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飛流直下濺珠躍玉的瀑布,醉眼朦朧,辨認許久,看啊看啊,原來以前多次酒醒就在這裡!

東邊有人娶妻,而西邊已經出嫁的女兒也回娘家省親,兩家門前都燈火通明,親友雲集,一片歡聲笑語。村外田野里柔風輕露漫天飄灑,它們是在醞釀製造着稻香千頃,豐收就在眼前了!感謝夜裡風露對於稻穀的滋潤。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作品集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辛棄疾在抗擊金人的戰鬥過程中,將原名「坦夫」改為「棄疾」,旨在效仿西漢大將霍去病(前140-前117),也能奮勇殺敵,帶領將士打敗異族侵略。其代表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一句,所用典故也來自霍去病。[5]

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勇冠三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一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闢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這篇應用散文感情熾熱,構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語言也精確、簡潔。文章僅用了六百餘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一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預測、字字落到實處,質樸無華,明曉暢達。一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寫出如此嚴謹、樸實的應用文,可見一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於一個狹窄天地中的,應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家,雖擅長一種兵刃,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一樣。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節選自《應用寫作》1998年第1期,《詞壇巨擘 公文高手——讀辛棄疾<議練民兵守淮疏>》)。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所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南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礪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閒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故宮博物院藏南宋辛棄疾的《行書去國帖》為紙本,行書十行,為酬應類信札。末署「宣教郎新除秘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棄疾札子」。中鋒用筆,點畫規矩,書寫流暢自如,於圓潤爽麗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氣象。曾經過元朝趙孟頫,明黃琳、項元沛,清朝永理等鑑藏,《書畫鑒影》著錄。[6]

視頻

詞人俠客辛棄疾
辛棄疾生平經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