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鵲橋仙·扁舟昨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鵲橋仙·扁舟昨泊》

作品名稱: 《鵲橋仙·扁舟昨泊》

創作年代: 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吳潛

《鵲橋仙·扁舟昨泊》是南宋後期官員,詩人吳潛的詩。[1]

吳潛是南宋詞壇的重要詞人。詞風激昂淒勁,題材廣泛,主要是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也常吐露個人理想受壓抑的悲憤。"報國無門空自怨,濟時有策從誰吐?"(《滿江紅·送李御帶珙》)是他壯志未酬的自我寫照。吳潛也能詩,多為紀游、即事之作,有的也抒發"丈夫勳業在安邊"(《送曾阿宜往戍》的抗敵抱負。詩較平衍,佳作不多。[2]

詩詞正文

賞析

宦海中的沉浮,恰如海的潮漲潮落,永無停息。尤其是在調遷頻繁卻無法擔當大任、壯志難酬時,其落寞的心情更為沉重。此詞抒寫的就是宦海浮沉的落寞心情。

起筆三句敘事。詞人說:扁舟昨天剛停泊,今天就來到高亭上,極目遠望千里閒雲。「閒雲」也顯出一股輕鬆之感。但是,他畢竟是來散心的,以解胸中鬱悶,「孤」字見出他的孤獨感,「目斷閒雲千里」也隱約透出念遠、懷鄉之意。作者的心情並不那麼閒適,而較為複雜,有如夏末秋初的黃昏那和着涼意的熱燥,使人並不好受。

「前山急雨過溪來,盡洗卻、人間暑氣」。天順人意,降下一陣好雨!將那熱燥一洗而空,仿佛人世間的一切塵垢連同自己那些莫名的煩悶也一洗而空。此詞的「前山急雨過溪來」又加之「盡洗卻」,這樣的心情表現得更為痛快。此時他的愁悶似乎散去了,他得到了很大的滿足。

過片寫雨後情景。「暮鴉木末,落鳧天際,都是一團秋意。」極目秋景一片高遠,可是,暮色寒鴉卻不無一種惆悵的意味,作者遂以「一團」來形容這秋意。「一團」,即憂絲難理,煩躁中難堪的心境,委婉地表現出來。所以下面說:「痴兒騃女賀新涼,也不道、西風又起。」新秋的涼爽是可喜的,可是在不知不覺間,西風起了,節序便又推移了。這句是從蘇軾《洞仙歌》:「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轉化而來。表達出作者此時的情緒底蘊:他是在感嘆似水的流年。以「痴區騃女」作反襯,益發顯得悲涼。

唐柳宗元貶謫永州,寫了一首詩叫《南澗中題》,蘇軾謂此詩憂中有樂,樂中有憂。終歸還是憂。詩云:「秋氣集南澗,獨游亭午時。迴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又云:「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鵲橋仙》中所表現的情緒雖然沒有那麼沉重,但節奏是相似的:憂中求樂,樂中有憂,樂盡憂來,心情雖一時得以開解,但終歸抵擋不了憂愁的糾纏。這是一個欲有作為的士大夫在那不安定的調遷頻繁的仕途中,所特有的心態。作者在不少詞中寫這種情況,感嘆着「歲月盡拋塵土裡」(《糖多令》)、「萬事悠悠付寒暑」(《青玉案》)、「江湖自古多流落」(《滿江紅》)。讀了那些詞,回頭再讀這篇作品,對其思想感情能有個較切實的把握。

作者簡介

吳潛(1195年-1262年) 字毅夫,號履齋,原籍宣州寧國(今屬安徽) ,出生於浙江德清新市鎮。南宋後期官員,詩人。秘閣修撰吳柔勝第四子,參知政事吳淵之弟[3]。。

南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年),吳潛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佑十一年(1251年),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年),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後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再度被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景定三年(1262年),為賈似道黨羽下毒害死,享年六十八歲。德佑元年(1275年),獲得平反,次年追贈少師。

吳潛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於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鬱,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餘》。

淳佑九年(1249年)十二月,吳潛拜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開始參與朝中最高機務。 理宗召對,吳潛表明了治理國家的殷切希望:"國家不可能無弊,就象人不可能無病一樣。現在國家的問題,連庸臣也會被警醒。希望陛下真誠重用元老,視之為醫師,集思廣益,使我等臣輩能有機會施展牛溲馬勃(藥名)一樣的微薄力量,以此方不辱您的知人之用。"

吳潛墓位於南安東田鎮湖尾山坡谷。墓丘坐北向南,前面對仙洞山。墓區有三個平台,最上面的是墓冢。墓前無碑,只有一香爐,上有"吳"字。底下一級平台上有左右對稱的兩塊石碑,正面書"吳府",反面"宋狀元宰相"。原墓文革時被毀,1985年,吳氏後人在原址上重修此墓[4]

視頻

吳潛《南柯子》

.

朝廷對於寧波的水治也是格外上心 對寧波影響最大的就是吳潛

.

參考資料

  1. 《鵲橋仙·扁舟昨泊》 古詩文網
  2. 塞下曲古詩盧綸 金果6333;發布時間;2019-10-27
  3. 《吳潛簡介》 古詩文網
  4. 吳潛是怎麼死的?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1-02 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