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

作品名稱: 《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

創作年代: 南宋著名詞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文學體裁:詞

作者:辛棄疾

《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2]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作品。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漢族,南宋著名詞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學上,他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代表作品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清平樂•村居》等。辛棄疾現存詞600餘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他的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作為南宋詞壇一代大家,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此詞與《水調歌頭·我飲不須勸》作於同一時期,其主旨相近,但又側重於抒發別情和對被頻頻調動的不滿。同時因為是用小令寫作,風格也特別含蓄蘊藉,體勢既整傷又流美。兩年之內,作者因頻繁調動而心情十分抑鬱,險惡的宦海風波,使作者無法實現恢復中原的壯志。現在又值與友人別離之際,更覺難以為懷。起韻借聚興感,直中藏曲,表達了作者對於被頻繁調動的牢騷不滿情緒。

起首二句,借聚散興感,直中藏曲,吐露自己對於被頻繁調動的牢騷不滿情緒。作者從淳熙三年到五年的短短二年時間內,先後被調動四次,匆匆來往於今江西、湖北等地,簡直疲於奔命,來不及有所建樹。對此,作者以一切「二年遍歷楚山川」作出形象的概括。作者被頻繁調動的原因是未加明說,只以「不偶然」來點出隱情,更耐人尋味。「不偶然」,就是必然,作者已經體會出了被頻頻調動的必然性。迫思以往經歷,作者不能不想起,在作者當年「旌旗擁萬夫」來歸時,南宋統治者立即解除了作者的武裝,而已將作者部下的萬餘義軍當作流民疏散安置到推南各州縣;作者也不能不想起,此後作者一直沒機會擔任軍事工作,只能滯留在地方官(偶爾也作京官)的位置上,而且常被調來調去,難以安頓和籌劃建樹。想起這些,作者不能不感到南宋統治者對作者這樣一個赤心來歸的愛國者的防備和猜忌,也令作者感到特別痛苦和不滿。作者曾經自呼為「江南遊子」,作者曾經嘆息過只能醉吟風月,作者曾經以酒消愁,都是為此。因此,這裡的「不偶然」一語,包含無限悲憤。下兩句,忽然一轉,轉到餞別的宴會上來,寫作者只願意和朋友一起為了美麗的風光而暢飲,而不願讓離別的歌曲深化作者的別離之愁。這在章法上,是切合題面。而細味其意,其中仍含着無計可施、只得自我排遣的愁情。意脈似斷未斷。

下片起句,承上文的「酬風月」而來,寫餞別處的東湖美景如畫,實是表達對於豫章的依依眷戀之情。「綠帶」、「青錢」用以狀流水、荷葉之貌,涉筆成趣;「縈」字、「點」字,賦活了景物,而又似信手拈來。「春水碧連天」,以誇張的筆觸,顯示出作者對於此地風光的無比喜愛之倩。結尾兩句,想象別後殷切思念朋友的情境,妙在情景交融。尤其是「後夜相思月滿船」之語,寫境不隔,寫情濃郁,簡直是妙手偶得的佳句。

詩詞正文

譯文

我們的團聚與分散太匆促了,但這不是偶然的,我在這兩年裡調動了四次,幾乎走遍了楚地的山山水水,都是被他們捉弄的。讓我們開懷喝個痛快,借酒來酬謝這裡的風月景色和友人們的關懷吧!不要把離別的歌曲譜在管弦里唱出來,叫我聽見傷心。

看這綠水的江河,像帶子縈迴彎曲,荷花葉子,圓圓點點的像青錢,布滿了池塘。東湖裡的春水,碧綠清澈,與湛蘭的青天連一起。明天早晨我就要放棹東歸去了,後夜月光滿船的時候,正是我孤獨的一個人在思念你們的時候。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作品集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辛棄疾在抗擊金人的戰鬥過程中,將原名「坦夫」改為「棄疾」,旨在效仿西漢大將霍去病(前140-前117),也能奮勇殺敵,帶領將士打敗異族侵略。其代表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一句,所用典故也來自霍去病。[5]

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勇冠三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一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闢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這篇應用散文感情熾熱,構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語言也精確、簡潔。文章僅用了六百餘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一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預測、字字落到實處,質樸無華,明曉暢達。一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寫出如此嚴謹、樸實的應用文,可見一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於一個狹窄天地中的,應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家,雖擅長一種兵刃,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一樣。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節選自《應用寫作》1998年第1期,《詞壇巨擘 公文高手——讀辛棄疾<議練民兵守淮疏>》)。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所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南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礪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閒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故宮博物院藏南宋辛棄疾的《行書去國帖》為紙本,行書十行,為酬應類信札。末署「宣教郎新除秘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棄疾札子」。中鋒用筆,點畫規矩,書寫流暢自如,於圓潤爽麗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氣象。曾經過元朝趙孟頫,明黃琳、項元沛,清朝永理等鑑藏,《書畫鑒影》著錄。[6]

視頻

詞人俠客辛棄疾
辛棄疾生平經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