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海中的哀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海中的哀歌》是中國當代作家郭沫若寫的文章。

作品欣賞

我本是一滴的清泉呀,

我的故鄉,

本在那峨眉山的山上。

山風吹我,

一種無名的誘力引我,

把我引下山來;

我便流落在大渡河裡,

流落在揚子江里,

流過巫山,

流過武漢,

流通江南,

一路滔滔不盡的濁潮

把我沖盪到海里來了。

浪又濁,

漩又深,

味又咸,

臭又腥,

險惡的風波

沒有一刻的寧靜,

滔滔的濁浪

早已染透了我的深心。


我要幾時候

才能恢復得我的清明喲?

作品賞析

詩人自喻為長江之水,將國家喻為黃海。當時國內形勢複雜多變,先進與落後共存,美與丑並現,詩人對落後與醜惡進行了嚴厲批判,但詩句結尾仍能清晰地讀到「我要幾時候才能恢復得我的清明喲」,詩歌哀而不傷,詩人對未來充滿希望,其探索與追求的步伐從未停歇。[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