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粉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粉蟲

中文名:黃粉蟲

學名:Tenebrio molitor

別稱:麵包蟲

二名法:Tenebrio molitor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門: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綱:有翅亞綱

:鞘翅目

亞目:多食亞目

:擬步甲科

:粉甲屬

:黃粉蟲


黃粉蟲又叫麵包蟲,在昆蟲分類學上隸屬於鞘翅目,擬步行蟲科,粉甲蟲屬(擬步行蟲屬)。 原產北美洲,50 年代從蘇聯引進中國飼養,黃粉蟲干品含脂肪30%,含蛋白質高達50%以上,此外還含有磷、鉀、鐵、鈉、鋁等常量元素和多種微量元素。因乾燥的黃粉蟲幼蟲含蛋白質40%左右、蛹含57%、成蟲含60%,被譽為「蛋白質飼料寶庫」。

基本信息

中文名:黃粉蟲

學名:Tenebrio molitor

別稱:麵包蟲

二名法:Tenebrio molitor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門: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綱:有翅亞綱

:鞘翅目

亞目:多食亞目

:擬步甲科

:粉甲屬

:黃粉蟲

分布區域:北美洲


形態特徵

黃粉蟲為全變態昆蟲,其一生(指一個生長周期),可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

乳白色,很小,長約1-2毫米,直徑為0.5毫米,呈橢圓形。卵外面有卵殼,比較薄,起保護作用,卵液為白色乳狀粘液。卵分為:卵殼、卵核、卵黃、原生質。

  • 幼蟲

黃色有光澤,長約35毫米,寬約3毫米,呈圓筒形。有十三節。各節連接處有黃褐色環紋。腹面淡黃色。依此而命名為黃粉蟲。頭胸所占蟲體的比例較短,約為身體的1/5。身體直,皮膚堅,中間較粗。腹部末端一節較小。頭縫呈U字形,咀扁平。尾突尖,向上彎曲。

幼蟲長到50天後,長約2-3厘米,開始化蛹。蛹頭大尾小,頭部基本模樣,兩足(薄翅)向下緊貼胸部。蛹的兩側呈鋸齒狀,稜角。蛹初為白色半透明,體較軟,漸變褐色後變硬。

  • 成蟲

蛹在25℃以上經過一星期後蛻皮為成蟲。成蟲剛剛蛻皮出來為乳白色,甲殼很薄,十來個小時後變為黃褐色,黑褐色,有光澤,呈橢圓形,長約14毫米,寬約6毫米,甲殼變得又厚又硬,這時完全成熟了。

經過交配產卵進行第二代繁殖。蟲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成蟲頭部比幼蟲頭部多長出一對觸鬚,並且是幼蟲面的五倍長。成蟲足三對,位於胸部,足長比幼蟲長8至10倍。每個足尖二個鈎爪,足趾上有毛剌。背部翅膀上有豎紋若干條。成蟲雖然有一對漂亮的翅膀,但只能作短距離飛行,翅膀一方面保護身軀,另一方面還有助於爬行。

生活習性

黃粉蟲生性好動,晝夜都有活動現象。一般發生3-4代,世代重疊,無越冬現象,冬季仍能正常發育,較喜黑暗,常食棗,生花生等物。

繁殖方式

適宜的繁殖溫度為20-30℃,在20-25℃下,卵期7-8天,幼蟲期122天,蛹期8天,從卵發育至成蟲約需133天;在28-30℃下卵期3-6天,幼蟲期100天,蛹期6天,卵發育至成蟲只需110天。濕度對其繁殖影響也很大,相對濕度以60-70%為適宜,過高濕度達90%時,幼蟲生長到2-3齡即大部分死亡,低於50%時,產卵量大量減少。

成蟲羽化率達90%以上,性別比1:1,喜群居,性喜暗光,黃昏後活動較盛。羽化後的經3天交尾產卵,夜間產卵在飼料上面,每條雌蟲可產卵約200餘粒,常數十粒粘在一起,表面粘有食料碎屑物,卵殼薄而軟,雌蟲壽命1-3個月不等,產卵一半月後,產卵量下降,可以淘汰。7-8月卵期要1周,幼蟲有1-10個齡期,約4-6天脫皮1次,歷經60-80天,喜群集,在13℃以上開始取食活動。

分布範圍

原產北美洲,全球廣布。50年代從蘇聯引進中國飼養.

養殖技術

  • 幼蟲管理

剛孵出的黃粉蟲幼蟲長約3毫米,乳白色。1天後,體色變黃。體13節,呈圓柱形,頭部位於體節的前端。口器扁平,咀嚼式,能啃食較硬食物。第2一4節為胸部,長有3對足,第5一12節為腹部,第13節下部有肛門,尖部有兩錐形短尾。

幼蟲同幼蠍一樣,有蛻皮特性。其生長發育是經蛻皮進行的,約1個星期蛻1次皮。在溫、濕度適宜的情況下,幼蟲蛻皮順利,很少有死亡現象。剛孵出的幼蟲為1齡蟲,蛻第1次皮後變為2齡幼蟲。剛蛻皮的幼蟲全身為乳白色,隨後逐漸變黃。經60天7次蛻皮後,變為老熟幼蟲。老熟幼蟲長2.5一3厘米,接着就開始變蛹。其生長期為85一130天,平均120天。此期要加強管理,創造較高的經濟效益。管理方法是:

  • (1)當肉眼能看清幼蟲體形時,要進行加溫、增濕,促使其生長發育。升溫可採取加大密度方法。增濕是定時(每天6-8次)向飼養盒灑水。但量要小,不能出現明水。在飼料中加大水分也能增濕。
  • (2)給幼蟲投餵營養豐富的一、三、五號飼料,並給予大量青飼料。
  • (3)大小幼蟲最好分開飼養,以免出現殘食現象。
  • (4)此期適宜溫度為25一32℃,濕度60%-75%,麩皮濕度10%-15%。
  • 蛹期

幼蟲在飼料表層化蛹。在化蛹前幼蟲爬到飼料表層,靜臥後蟲體慢慢伸縮,在蛻最後一次皮過程中完成化蛹。化蛹可在幾秒鐘之內結束。剛化成的蛹為白黃色,蛹體稍長,腹節蠕動,逐漸蛹體縮短,變成暗黃色。

幼蟲個體間均有差異,表現在化蛹時間的先後,個體能力的強弱。剛化成蛹與幼蟲混在一個木盤中生活蛹容易被幼蟲在胸、腹部咬傷,吃掉內臟而成為空殼;有的蛹在化蛹過程中受病毒感染,化蛹後成為死蛹,這需要經常檢查,發現這種情況可用0.310-6漂白粉溶液噴霧空間,以消毒滅菌。同時將死蛹及時挑出處理掉。挑蛹時將在2天內化的蛹放在盛有飼料的同一篩盤中,堅持同步繁殖,集中羽化為成蟲。

  • 幼蟲期

用長60厘米,寬40厘米,高13厘米的木箱,放入3倍~5倍於蟲重的混合飼料,將幼蟲放入。再蓋以各種菜葉等以保持適宜的溫度。待飼料基本吃光後,將蟲糞篩出,再添新料。如需要留種,則要減少幼蟲的密度,一般一箱不超過250克。前幾批幼蟲化的蛹要及時揀出,以免被傷害,後期則不必揀蛹。

  • 蛹期

用幼蟲飼養箱撒以麥麩,蓋上適量菜葉,將蛹放入待羽化。

  • 成蟲期

成蟲需鑲入鐵絲網,網的孔以成蟲不能鑽入為度,箱內四側加鑲防滑材料,以防逃。鐵絲網下墊一張紙或木板,再撒入1厘米的混合料,蓋菜葉保濕,最後將孵化的成蟲放入,準備產卵。之後每隔7天將產卵箱底下的板或紙連同麥麩一起抽出,放入幼蟲箱內待孵化。

  • 環境

溫暖、通風、乾燥、避光、清潔、無化學污染。

  • (1)成蟲飼養密度每平方米在5000—8000隻。
  • (2)幼蟲飼養密度每平方米在2萬隻左右(約5千克)。
  • (3)蛹身體嬌嫩,以單層平攤無重疊擠壓為宜。
  • (4)種蟲飼養密度每平方米在2000—3000條為宜。
  • (5)夏季高溫飼養密度要小一些,冬季密度可稍大


飼料含水量15%,大氣濕度70%左右。若飼料含水量超過18%或空氣濕度大於85%,黃粉蟲發育減慢並容易患病。幼蟲很耐乾旱,最適濕度為80~85%。在特別乾燥的情況下,黃粉蟲尤其是成蟲有互相殘食的習性。

黃粉蟲幼蟲活動的適宜溫度為13~32℃,最適溫度為25~29℃,低於10℃極少活動,低於0℃或高於35℃有被凍死或熱死的危險。黃粉蟲在0℃以上可以安全越冬,10℃以上可以活動吃食。在長江以南一年四季均可繁殖。黃粉蟲卵的孵化時間隨溫度高低差異很大,在10~20℃時需20~25天可孵出,25~30℃時只需4~7天便可孵出。為了縮短卵的孵化時間,儘可能保持室內溫暖。

  • 飼料影響

不同飼料產卵量及歷期有差異,人工飼料、麥麩、麵粉、黃豆粉飼養的成蟲,歷期及產卵一分別為60-90天、人工飼料的配方為麥麩100克,葡萄糖20克,膽固醇0.5克,氯化膽鹼0.02克,核黃素0.5毫克,水40毫升。

  • 盆養技巧

盆養黃粉蟲,可採用舊臉盆等飼養用具,要求這些用具無破洞、內壁光滑。若內壁不光滑,可貼一圈膠帶,圍成一個光滑帶,防止蟲子外逃。另外,需要60目的篩子一個。

取得蟲種後,先經過精心篩選,選擇個大、活力強、色澤鮮亮的個體,普通臉盆可養幼蟲0.3~0.6公斤。在盆中放入飼料,如麥麩、玉米粉等,然後放入幼蟲蟲種,飼料量為蟲重的10%~20%。經3~5天,蟲子將飼料吃完後,將蟲糞用60目的篩子篩出。繼續投餵飼料,並適當加餵一些蔬菜及瓜皮等水分含量高的飼料。

幼蟲化蛹時,及時將蛹挑出存放。經8~15天,蛹羽化變為成蟲。在盆的底部鋪一張紙,然後在紙上鋪一層約1厘米厚的精細飼料,將羽化後的成蟲放在飼料上。溫度為25℃時,成蟲羽化約6天後開始交配產卵。黃粉蟲為群居性昆蟲,交配產卵必須有一定的種群密度,每平方米養1500~3000隻。成蟲產卵期需投餵較好的精飼料,除用混合飼料加複合維生素外,另加適量水分含量高的飼料。

成蟲產卵時將產卵器伸至飼料下面,將卵產於紙上面,經3~5天卵紙上就粘滿了蟲卵,應該更換新卵紙。取出的卵紙按相同的日期放在一個盆中,待其孵化。溫度為24℃~34℃時,經6~9天即可孵化。剛孵化的幼蟲十分細軟,儘量不要用手觸動,以免使其受到傷害。將初孵化的幼蟲集中放在一起飼養,幼蟲經過15~20天,盆中飼料基本吃完,即可第一次篩除蟲糞。篩蟲糞用60目的篩子,以後每3~5天篩除一次蟲糞,同時投餵1次飼料,飼料投入量以3~5天能被幼蟲食盡為準。投餵菜葉或瓜果皮等應在篩蟲糞的前一天,投餵量以1個晚上能被幼蟲食盡為度,也可在投餵菜葉、瓜果皮前將蟲糞篩出,第二天儘快將未食盡的菜葉、瓜果皮挑出[1]​。

病蟲害防治

  • 乾枯病
  • (1)病因:發病原因主要是空氣乾燥,氣溫偏高,飼料含水量過低,使黃粉蟲體內嚴重缺水而發病。一般在冬天用煤爐加溫時,或者在炎夏連續數日高溫(超過39℃)無雨時易於出現此類症狀。
  • (2)症狀:先從頭尾部發生乾枯,再慢慢發展到整體乾枯僵硬而死。幼蟲與蛹患乾枯病後,根據蟲體變質與否,又可分為「黃枯」與「黑枯」兩種表現。「黃枯」是死蟲體色發黃而未變質的枯死(見彩圖66、67);「黑枯」是死蟲體色發黑已經變質的枯死(見彩圖68、69)。
  • (3)防治:在酷暑高溫的夏季,應將飼養盒放至涼爽通風的場所,或打開門窗通風,及時補充各種維生素和青飼料,並在地上灑水降溫,防止此病的發生。在冬季用煤爐加溫時,要經常用溫濕度表測量飼養室的空氣濕度,一旦低於55%,就要向地上灑水增濕,或加大飼料中的水分,或多給青飼料,預防此病的發生。
  • 生病的黃粉蟲
  • (4)對乾枯發黑而死的黃粉蟲,要及時挑出扔掉,防止健康蟲吞吃生病。
  • (1)此病多發生於濕度大、溫度低的多雨季節。因飼養場所空氣潮濕,加上難篩而用力幅度過大造成蟲體受傷,再加上管理不好,糞便及飼料受到污染而發病。
  • (2)症狀:表現為病蟲行動遲緩、食慾下降、產仔少、排黑便,重者蟲體變黑、變軟、腐爛而死亡(見彩圖68、69)。病蟲排的黑便還會污染其他蟲子,如不及時處理,甚至會造成整盒蟲子全部死亡。是一種危害較為嚴重的疾病,也是夏季主要預防的疾病。
  • (3)防治:發現此狀況後應立即減少或停餵青菜飼料,及時清理病蟲糞便,開門窗通風排潮,及時挑出變軟變黑的病蟲。若連續陰雨室內濕度大溫度低時,可燃煤爐升溫驅潮。

藥物防治措施:可用0.25克氯黴素或土黴素拌豆面或玉米面250克/盒投喂,等情況轉好後再改為麥麩拌青料投餵。

  • 黑頭病
  • (1)病因:據我們日常觀察,發生黑頭病的原因是黃粉蟲吃了自己的蟲糞造成的。這與養殖戶管理不當或不懂得養殖技術有關。在蟲糞未篩淨時又投入了青飼料,導致蟲糞與青飼料混合在一起,被黃粉蟲誤食而發病。
  • (2)症狀:先從頭部發病變黑,再逐漸蔓延到整個肢體而死(見彩圖72)。有的僅頭部發黑就會死亡。蟲體死亡後一般呈乾枯狀,也可呈腐爛狀(也有人認為黑頭病屬於乾枯病)。
  • (3)預防:此病系人為造成,提高工作責任心或掌握飼養技術後就能避免。
  • (4)死亡的黃粉蟲已經變質,要及時挑出扔掉,防止被健康蟲吞吃生病
  • 蟎蟲侵害

蟎蟲可說是動物界生命力最頑強、繁殖能力驚人的微小動物,能侵害絕大部分的動物,連人也不能倖免。蟎蟲的成蟲體長不到1毫米,全身柔軟,成拱弧形,灰白色,半透明有光澤。全身表面生有若干剛毛,有足4對。幼蟎具足3對,長到若蟎時具足4對,若蟎與成蟎極相似。高溫、高濕及大量食物是蟎蟲生長的環境與物質條件,在這種條件下蟎蟲每15天左右發生一代,每頭雌蟎能產卵200粒,可見其繁殖力之強。

危害黃粉蟲的蟎蟲主要是粉蟎,欲稱「糠虱」、「白虱」、「虱子」。夏、秋季節,在米糠、麥麩中很容易滋生,使飼料變質。如果把帶有蟎蟲的米糠作飼料投餵時被帶入盒內,在高溫、高濕的適宜環境條件下,又有豐富的營養,蟎蟲繁殖力又極強,能在短時間內繁殖發展、蔓延到全部飼養盒中。(見粉蟎圖)

  • (1)病因:一般在7~9月份高溫高濕容易發生蟎蟲病害。餌料帶蟎卵是蟎害發生的主要原因。
  • (2)症狀:蟎蟲一般生活在飼料的表面,可發現集群的白色蠕動的蟎蟲,寄生於已經變質的飼料和腐爛的蟲體內,它們取食黃粉蟲卵,叮咬或吃掉弱小幼蟲和正在蛻皮的中幼蟲,污染飼料。即使不能吃掉黃粉蟲,也會攪擾得蟲子日夜不得安寧,使蟲體受到侵害而日趨衰弱,食欲不振而陸續死亡
  • (3)防治:

1)選擇健康種蟲:在選蟲種時,應選活性強、不帶病的個體。

2)防止病從口入:對於黃粉蟲餌料,應該無雜蟲、無霉變,在梅雨季節要密封貯存,米糠、麥麩、土雜糧面、粗玉米面最好先爆曬消毒後再投餵。摻在餌料中的果皮、蔬菜、野菜濕度不能太大。還要及時清除蟲糞、殘食,保持食盤的清潔和乾燥。如果發現飼料帶蟎,可移至太陽下曬5~10分鐘(飼料平攤開)即可以殺滅蟎蟲。加工飼料應經日曬或膨化、消毒、滅菌處理。或對麥麩、米糠、豆餅等飼料炒、燙、蒸、煮熟後再投餵。且投量要適當,不宜過多。

3)場地消毒:飼養場地及設備要定期噴灑殺菌劑及殺蟎劑。一般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對飼養室、食盤、飲水器進行噴灑消毒殺蟎。還可用40%的三氯殺蟎醇1000倍溶液噴灑飼養場所,如牆角、飼養箱、餵蟲器皿等,或者直接噴灑在飼料上,殺蟎效果可達到80%~95%以上。也可用40%三氯殺蟎醇乳油稀釋1000~1500倍液,噴霧地面,切不可過濕。一般7天噴1次,連噴2~3次,效果較好。

4)誘殺蟎蟲:

①將油炸的雞、魚骨頭放入飼養池,或用草繩浸米泔水,晾乾後再放入池內誘殺蟎類,每隔2小時取出用火焚燒。也可用煮過的骨頭或油條用紗網包纏後放在盒中,數小時將附有蟎蟲的骨頭或油條拿出扔掉即可,能誘殺90%以上的蟎蟲。

②把紗布平放在池面,上放半干半濕混有雞、鴨糞的養土,再加入一些炒香的豆餅、菜籽餅等,厚約1~2厘米,蟎蟲嗅到香味,會穿過紗布進入取食。1~2天後取出,可誘到大量的蟎蟲。或把麥麩泡製後捏成直徑1~2厘米的小團,白天分幾處放置在養土表面,蟎蟲會蜂擁而上吞吃。過1~2小時內再把麩團連蟎蟲一起取出,連續多次可除去70%蟎蟲。

利用方式

  • 生物降解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們研究出一種以塑料為食的蟲子,或為用生物降解方法治理「白色污染」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者表示,這是一個令人大吃一驚和充滿希望的發現,這可能為解決全球塑料污染問題打開了一扇新大門。中美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報告說,黃粉蟲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們已在黃粉蟲體內分離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細菌,並將其保存。

根據斯坦福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高級研究工程師吳Wei-Min合作的兩項研究,它們能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或其他形式的聚苯乙烯為食,蠕蟲腸道中的微生物在此過程中生物降解塑料。對此,科學家指出,了解麵包蟲中的細菌如何進行這一壯舉可能帶來安全處理塑料廢棄物的新選擇。這個發現說明黃粉蟲對於塑料的降解有着積極作用,或許這個發現能夠解決如何處理「白色污染」的難題[2]。

在實驗室中,100條麵包蟲每天吃掉34~39毫克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大約是一片小藥丸的重量。這些蠕蟲像處理任何食物來源一樣,將約一半的塑料轉變為二氧化碳。

在24小時內,他們把大部分剩餘塑料以看上去像是微型兔子屎的可生物降解碎片排出。吳說那些固定以塑料為食的麵包蟲和吃正常飲食的一樣健康,而且它們的排泄物看來可以安全地作為種植土使用。

包括吳的研究者們在早先的研究中已經顯示印度谷螟的幼蟲蠟蟲在它們的腸道中有能降解聚乙烯的微生物,這種塑料用於薄膜製品如垃圾袋。然而,關於麵包蟲的新研究很重要,因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被認為是不可生物降解的並且對於環境問題更大。

中國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楊軍教授研究組、深圳華大基因公司趙姣博士等在環境學科領域的權威期刊《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上合作發表了兩篇姊妹研究論文,證明了黃粉蟲(麵包蟲)的幼蟲可降解聚苯乙烯這類最難降解的塑料。2005年起,楊軍團隊開始研究塑料生物降解。主攻最難降解的聚苯乙烯等塑料降解[3]。

科學家此前使用幾種土壤無脊椎動物實驗,如蚯蚓、千足蟲、蛞蝓、蝸牛等看看其能否吃掉塑料。在飼餵14C標記的塑料如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結果顯示無法降解。

楊軍認為,生物降解塑料的思路要開拓,不能只局限於微生物,可以考慮鱗翅目昆蟲、白蟻等,海洋中的蛀船蟲和鑽孔蚌能侵蝕聚乙烯和海底電纜,也可考慮從這些生物中分離並克隆能產生活性基團的關鍵酶及其基因。

楊軍團隊的2014年研究發現,蠟蟲(印度谷螟幼蟲)能夠咀嚼和進食聚乙烯PE薄膜,幼蟲腸道分離出能夠降解PE薄膜的兩種菌株,即腸桿菌屬YT1和芽孢桿菌YP1。隨後研究團隊發現,黃粉蟲幼蟲是一種吃掉塑料更為厲害的動物,其尺寸比蠟蟲更大(通常長35毫米,寬度3毫米),其可以將泡沫塑料作為唯一食品。黃粉蟲有4個生活階段:卵、幼蟲、蛹和成蟲。

楊軍的研究團隊給出了黃粉幼蟲齧食降解聚苯乙烯機理:

第一步,泡沫塑料首先被黃粉幼蟲嚼噬成細小碎片並攝入腸道中;

第二步,嚼噬作用增加了聚苯乙烯泡沫與微生物和胞外酶的接觸面積,所攝食的碎片在腸道微生物所分泌的胞外酶作用下,進一步解聚成小分子產物;

第三步,這些小分子產物在多種酶菌和黃粉幼蟲自身酶的作用下,進一步降解並同化形成幼蟲自身組織;

第四步殘留的泡沫碎片與部分降解中間產物,混合部分腸道微生物,以蟲糞的形態排泄出體內,在蟲糞中泡沫塑料可能還會進一步繼續降解。

「黃粉蟲可以消化最難降解的聚苯乙烯塑料,其他相對容易降解的塑料,理論上黃粉蟲同樣可以消化。」楊軍教授表示,目前國內已有廠商在考慮用人工培育黃粉蟲或蠟蟲來降解塑料廢棄物。

不過他仍呼籲,應對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少用或者禁用一次性的塑料產品,多使用可以重複利用的產品,才是對未來和子孫後代負責的態度[4]。

  • 小食品

鍋巴:以普通方法加工鍋巴,在拌米、面時加入6%漢蝦粉,其他加工方法相同。加過蟲粉的鍋巴有一種特殊的鮮蝦風味。

餅乾:餅乾原料中,加入5%的黃粉蟲粉,製成的餅乾不僅具有高蛋白質黃粉蟲粉的風味,且營養倍增。

  • 原形食品

黃粉蟲排雜—清洗—固化—滅菌—脫水—炒拌—烘烤一調味~成品

原料可以是黃粉蟲幼蟲,也可以用黃粉蟲蛹。成品呈膨鬆狀,金黃色,酥脆而香味濃郁。可調製成五香、麻辣和甜味等多種風味。可做成小包裝方便食品,亦可上餐桌。

  • 調味粉

黃粉蟲活體排雜—清洗—固化—冷凍—脫水—烘烤—研磨—濃縮—配料—均質—成品

調味粉的加工是將黃粉蟲脫水後研磨成粉狀,根據需要調味,其品味純香,後味長久不散,可作調味品,調菜或加入各種米麵小食品中,可使產品營養價值成倍提高,風味獨特,且成本增加也甚微。

黃粉蟲粉還可製作各種方便麵調料。

  • 漢蝦醬

將烘乾的黃粉蟲用膠體磨加工成醬狀,調配適量食用油、花生粉或芝麻粉等,調味後製成系列醬類產品。漢蝦醬可單獨作為產品,也可作酥糖餡、餡餅、夾心麵包及各類包餡類食品。產品營養價值高,口感好。

  • 飲料

黃粉蟲粉沖劑飲料,將排雜後的鮮蟲經過研磨、過濾、均質和調配等工藝,再經乾燥噴粉等工藝製成細粉狀沖劑,其蛋白質含量在30%以上,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十分豐富,飲料屬果仁香型,是一種適含少年兒童和運動員食用的飲料。

市場價值

飼用價值

  • 1.蛋白質飼料寶庫。據專家測試分析,黃粉蟲鮮蟲脂肪含量28.20%,蛋白質含量高達61%以上,此外還含有磷、鉀、鐵、鈉、鋁等常量元素和多種微量元素,及動物生長所必需的18種氨基酸,每100克干品含氨基酸高達947.91微克,其各種營養成份居各類食品之首,被譽為「蛋白質飼料寶庫」。據飼養測定,1公斤黃粉蟲的營養價值相當於25公斤麥麩,20公斤混合飼料和100公斤青飼料的營養價值。但是黃粉蟲直接烘乾粉碎之後作為飼料原料使用成本會相對較高,而且價格極不穩定,在飼料當中使用比較多的是黃粉蟲經過脫脂深加工之後的粉末,也就是脫脂黃粉蟲粉。
  • 2.提高經濟效益。近幾十年實踐證明:用黃粉蟲作飼料餵養的蠍子、蜈蚣、蛤蚧、蛇、鱉、牛蛙、熱帶魚和金魚,不僅生長快、成活率高,而且抗病力強,繁殖力也大大提高;用黃粉蟲作為一般畜禽的飼料添加劑應用,可以提高產品產量和質量,能有效降低飼料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倍受養殖戶和消費者的歡迎。

食用價值

食用黃粉蟲

  • 1.優質的高蛋白食品。黃粉蟲不僅可作飼料,而且可以食用。其幼蟲含粗蛋白56.58%,脂肪28.20%,蛹含粗蛋白57%,成蟲含粗蛋白64%,其含量大大高於雞蛋、牛肉、羊肉等常規動物性食品,且有易於消化吸收,被譽為昆蟲中的「蛋白之王」。
  • 2.營養豐富的綠色食品。黃粉蟲所含高蛋白、游離氨基酸為哺乳動物的50-100倍、牛奶的11倍;脂溶性維生素a、d、e、k水溶性維生素b族的含量極為豐富,維生素b1是牛奶的15倍,維生素b2是牛奶的1800倍,維生素b6是牛奶的52倍;另外,具有常量礦物質元素鈣、鉀、鈉、鎂等,微量礦物質元素鐵、鋅、銅、錳、鈷、鉻、硒、硼、碘等,營養素的含量均比牛奶和肉類豐富得多。在「合理膳食,均衡營養」的原則下,追求綠色昆蟲蛹菜現成為一種時尚,倍受人們青眯。
  • 3.老少皆宜的美味佳肴。黃粉蟲口感好、風味獨特、易於被消費者接受,可以烘烤、煎炸、加工成具有果仁味的蛋白飲品、精製蛋白粉等多種形式的食品。

現在,食用黃粉蟲已經成為了現實。隨着人們對食物的需求越來越千奇百怪,美國也出現了首家飼養昆蟲的工業化農場。美國安大略湖的新千年農場中就飼養了3000萬隻蟋蟀和2000萬隻麵包蟲,而由這些蟲子製作的食品也已經在超市中上架了。這家農場由賴安(Ryan)、賈羅德(Jarrod)以及達倫(Darren)兄弟三人共同建立,他們希望通過這種革新徹底改變人們的食物觀念,並使他們農場中的昆蟲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一部分。

保健價值

《本草綱目拾遺》云:」洋蟲,出外洋,明末年始,傳入中國。……有飼以茯苓屑,紅花,交桂末者,人食則色紅而光澤可愛,入藥尤良。」凡見此蟲出沒百里定有長壽老者。醫學研究證明黃粉蟲的核黃素和VE含量都很高,VE有保護細胞膜中的脂類免受過氧化物損害的抗氧化作用,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營養素和藥品。

黃粉蟲不僅蛋白質含量高,而且含有種類齊全的必需氨基酸。

黃粉蟲脂肪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可提純作為醫用和化妝品用脂肪,能提高皮膚的抗皺功能,對皮膚病也有一定的治療和緩解症狀的作用,用黃粉蟲為原料提取SOD作為美容養生產品原料,其抗衰老、防皺、美白、養顏效果也優於現有市場產品。

黃粉蟲特有的甲殼素和抗菌肽,有降低血壓、提高免疫、活化細胞、預防癌症、降血脂、降血壓、調節血糖、抗衰老,調節機體環境等多種功能作用,可用於醫藥產品和保健產品。

另外,通過小鼠實驗初步說明:黃粉蟲具有一定的促進生長,益智,抗疲勞和抗組織缺氧的營養保健作用。楊兆芬等研究指出:黃粉蟲幼蟲乾粉濾液具有較好的抗疲勞,延緩衰老和降低血脂及促進膽固醇代謝的功能,並能提高小鼠外周淋巴細飽轉化和降低骨髓微核率;黃粉蟲在活血強身、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及康復治療、老弱病人群的基本營養補充方面有着切實的輔助作用。

藥用價值

在《中藥大辭典》1977年版記載:用花生仁、蓮子、龍眼、紅棗、杜仲、紅花、檳榔、胡桃肉等飼養。作補氣養血之藥用。有活血化瘀,溫中理氣,還可治無名腫毒。用紅花、大棗、胡桃三種藥物飼養,能增強洋蟲的藥性,促進人體充分吸收和利用,調解造血器官的陰陽平衡,達到補腎填精益髓、健脾益氣養血、涼血清熱解毒、行氣活血祛瘀功效。洋蟲可以治療骨髓增生低下性貧血,續發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症,血小板功能障礙性疾病,凝血因子缺乏症等,療效甚佳,有效率、緩解率達到100%,治癒率達85%以上。治療白血病也有一定效果,它能提高白血病的緩解率,延長生存期。洋蟲的副產物,如蟲糞、蟲皮等雜質,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的作用;治療挫傷、扭傷所致的皮下充血、腫脹等效果顯著。研究表明,洋蟲還具有很好的抗衰老作用。

在治療腫瘤,使用化療藥物的同時,應用洋蟲,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並還有一定的增效作用。洋蟲能降低環磷酰胺的毒副作用,對環磷酰胺所致免疫器官萎縮、白細胞減少、體重降低有顯著保護作用,並增強了對腫瘤的抑制作用。

市場前景

  • 1.黃粉蟲養殖業利潤不高導致沒有大量的資金和人才進入,在餐飲方面的研發和銷售人才缺口大。
  • 2.關於黃粉蟲菜餚消費定位的問題,作為普通食物材料的進入一些低檔的餐館,由於飲食習慣和餐館小老闆的思維有局限導致推廣效果不理想,定位於高端餐飲的話黃粉蟲幼蟲的產量又比較大,蛹的活產、運輸、保存都沒有比較好的辦法,倒是一些農家樂和一些以昆蟲為主題的餐飲方式做的比較好。
  • 3.黃粉蟲富含這種Ento-蛋白質,可作為一種可持續的的蛋白源來代替魚粉,另一個問題,Ento-蛋白質由於脫敏過程複雜,人們大量食用後少數人後有輕微皮膚過敏現象,因此,它的選擇性受到限制。現在黃粉蟲做保健品仍不是最佳選項,我們試圖找出影響脫敏Ento-蛋白基因點,如果去掉Ento過敏基因,食用黃粉蟲蛋白粉將會形成巨大市場。

隨着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優質動物蛋白質的需求量愈來愈大,畜禽生產亦必須相應迅速發展。但由於蛋白質資源相當缺乏,影響畜牧業的發展。因此,許多國家將人工飼養昆蟲作為解決蛋白質飼料來源的主攻方向。黃粉蟲的開發即是突出代表之一:一方面可以直接為人類提供蛋白,一方面作為蛋白飼利用。

昆蟲種類繁多,其生物量可能超過陸地上所有動物的生物量,而且昆蟲具有世代短,繁殖快,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等特點,更為可貴的是許多昆蟲特別是腐食性昆蟲能夠利用人和其他畜禽不能利用的廢物,因而據有關報道估計,在21世紀初,昆蟲將成為僅次於微生物菌體、單細胞生物之後的第三大蛋白質來源。我國作為缺乏蛋白質來源的國家,積極開發利用昆蟲蛋白質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將昆蟲作為飼料歷史悠久,但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階段,此領域的開拓停滯不前,到目前為止,規模不大,所占比例不高,亟待大力發展。當前,深入開展飼用昆蟲資源普查,篩選出一批更理想的蟲種,通過一系列選育工作,使蛋白質含量提高到80%以上;深入進行生理學、生態學等一系列研究,大幅度提高繁殖係數和年飼養代數;改進飼養技術和設備,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工業化程度,改善生產流程,提高提取和深加工工藝以及自動化水平;生產多種多樣,營養豐富,美味可口,成本不高,深受歡迎的產品。

二、黃粉蟲養殖市場行情[1]

黃粉蟲於2005年剛從國外引進試養,各地在生產養殖技術上,還在不斷探索與研究之中,所以在我國尚未形成規模產量,而市場需求急劇增加,尤其是以金龍魚、銀龍魚為代表的名貴大型捕食性觀賞魚的迅速發展,亟需黃粉蟲這類個體較大、營養較為全面的活體餌料進入市場。

三、黃粉蟲養殖的經濟價值與養殖前景

黃粉蟲養殖在國際市場上剛剛起步,在國內養殖還沒有解決關鍵技術成功的先例,但據最新的消息報道,河南省一家研究所,通過長時間的試驗和飼養,能根據不同生育期提供適宜的配合飼料,並在飼料配方、溫濕度、變蛹羽化等關鍵技術方面,總結出黃粉蟲飼養和繁殖的基本規律,率先在國內首先解決了黃粉蟲養殖這項技術難題,從而為黃粉蟲的規模化養殖創造了良好條件。

黃粉蟲體形較大,體壁甲殼質所占比例較小,利於飼餵對象的消化,完全可以替代蟋蟀或與蟋蟀、蝗蟲結合利用,尤其對於體形較大的捕食性動物、蜥蜴、兩棲爬行類更具有獨特的優勢。隨着養殖技術的成熟和飼料的成本的降低,黃粉蟲的飼養成本可以基本與黃粉蟲相當(產量和黃粉蟲差不多,人力成本略高),黃粉蟲不但是各種寵物和各種珍稀畜禽的絕佳餌料,蛹而且還可以作為高檔菜餚供人們食用,生產處於起始階段,同時黃粉蟲養殖與開發屬於農業生產範疇,沒有技術、貿易壁壘和政策限制,與其它產業相比,無疑有巨大競爭能力。

參考消息

相關視頻

黃粉蟲吃綠色有機的蔬菜 蟲糞用來種蔬菜 養殖的成本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