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黎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黎姓,漢族姓氏,為典型的南方姓氏。普通話讀音:li;粵語讀音:lai。

黎姓在新百家姓排名:第84位。

豐舒系商湯後裔。商時有諸侯國——黎國,商末,西伯姬昌攻滅黎國,武王克商後,大封天下,封成湯後裔於黎國,賜為侯爵,其後有黎侯豐舒。豐舒之後,子孫有以國為氏者,稱黎氏,尊豐舒為得姓始祖。

今以湖南、廣東、四川、江西等省分布較多。

得姓始祖

豐舒。豐舒系商湯後裔。商時有諸侯國——黎國,商末,西伯姬昌攻滅黎國,武王克商後,大封天下,封成湯後裔於黎國,賜為侯爵,其後有黎侯豐舒。豐舒之後,子孫有以國為氏者,稱黎氏,尊豐舒為得姓始祖。

另一種意見認為,黎氏得姓始祖為黎侯,名待考。豐舒不是黎侯,而是強占黎氏之地黎國的仇人。豐舒是路國宰相,傷潞子之目,殺君主夫人,奪黎氏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晉侯誅滅豐舒。之所以被尊為祖,是由於斷句錯誤所致。《四庫全書、路史》記載:「西伯戡黎武王復以封湯後黎侯豐舒奄之有黎氏犁氏」,正確斷句是」西伯戡黎,武王復以封湯後黎侯,豐舒奄之。有黎氏、犁氏。」這樣才符合記載記載。而不是「西伯戡黎,武王復以封湯後黎侯豐舒,奄之有黎氏、犁氏。」

《左傳宣公十五年》載:晉景公之姊適潞子嬰兒為夫人,豐舒為政(秦王)而殺之,又傷潞子之目。晉侯將伐之,諸大夫皆曰不可。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俊才雖多,何補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棄仲章而奪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傷其君目,五也。怙其俊才,而不以茂德,茲益罪也。「晉侯從之。

郡望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職掌相當於郡太守,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西安市西北),相當於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地。三國魏轄區改稱京兆尹,改官名為太守。此支黎氏,開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紀末,南越趙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漢,相當於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

宋城郡:隋時此地為雎陽,是宋朝的治所,宋時改雎陽為宋城,為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堂號

黎陽堂:後周黎景熙曾任黎陽郡太守十二年、拜任史官著作佐郎,其著作史稱「黎陽信史」,子孫以「黎陽堂」為堂號;

黎城堂:周朝黎侯國始祖祖伊,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縣,其後裔有以「黎城堂」為堂號;

經術堂:黎錞,字希聲,北宋四川渠縣寶城區宋場鄉黎家山寨即狀元村人,慶曆三年癸未科即1403年狀元及第,精通經術。宋英宗曾問歐陽修:「蜀中有何名士?」對曰:「文學有蘇洵,經術有黎錞。」封之為「經術博士」。其後見載《荊楚黎氏族譜》,歷次重修,譜面均印「經術堂」;

巴郡堂:黎錞九代孫黎伯賢,由四川渠縣遷居重慶府巴縣西鄉大教場,今屬重慶市渝中區教場口,後裔以「巴郡堂」為堂號;

乾元堂:黎伯賢之孫黎命表,元朝皇慶二年癸丑即1313年探花及第,御賜名曰「命表」。其長子太銘公裔,以「乾元堂」為堂號;

載酒堂:「載酒堂」是北宋時代海南島儋縣文人黎子云的私宅。蘇東坡晩年被貶官到海南儋縣,聞當地人黎子云,家貧好學,躬耕農圃而侍母至孝,又聽說他家有《柳子厚文集》數卷,特往尋訪,成為至交好友,經常柱杖而至。某天,蘇東坡訪黎子云,遇雨,借路旁農家竹笠木屐穿戴。路人見此老頭,雖儒冠儒衣,卻打扮成農舍翁的怪模怪樣,皆笑,路旁籬犬群吠。後人據此描繪成種種「東坡笠屐圖」,流傳於世。蘇東坡苦心教學,當地士子王霄、符林、許鈺等,常聚集黎子云家,聆聽講學。當地民眾,包括黎族黎氏,爭相載酒攜肉相贈,表達對蘇東坡的尊敬。蘇東坡特書一匾「載酒堂」給黎子云及當地百姓留念。「載酒堂」現為海南島著名人文景觀,建築宏偉,位於距儋縣縣城四十公里的地方。

玉成堂:江西省上猶縣石溪黎氏宗祠所供奉,成立於清咸豐元年(即公元1851年)。玉成堂代表的是黎氏素賢公,素質公,素賞公有廣東五華遷居上猶營前石溪的一支黎氏後裔。

此外,黎姓的主要堂號還有:「京兆堂」、「九真堂」、「宋城堂」、「新安堂」、「敦本堂」、「禮序堂」等。 [1]

歷史考證

出自黎國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

出自帝堯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被豐舒所滅,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西伯戡黎。武王復以封湯後黎侯,豐舒奄之。有黎氏、犁氏。」(見《四庫全書、路史》)

出自九黎的後裔。據漢代民俗著作《風俗通義》等所載,商代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後」。另一說,顓頊時期,「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

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複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文獻多謂商朝黎國在上黨壺關(上黨東北),殷諸侯國,且與東夷有關。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