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黎母山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黎母山也稱黎母嶺,原指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境內山嶺(或稱廣義的黎母山(嶺)),山體高大渾圓,最高峰達1411米。現代地理也泛指海南島的中列山脈,即廣義的黎母嶺--黎母山山脈(黎母嶺山脈)。狹義的黎母山位於黎母山(嶺)山脈東北端,是黎母山山脈主峰。黎母嶺山脈的最高峰是位於五指山市北部與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交界的鸚哥嶺(海拔1811米)。

黎母嶺山脈比五指山脈長而完整,止於昌化江谷地。山頂呈和緩起伏,在1000-1 100米高處是一條和緩寬谷地形,谷底乎緩,土層深厚,水源充足;而在1200米高處有山地和緩面。西北坡地形則呈階梯狀,在600~900米處分布肩狀地,延至山腳即為齊頂丘陵。由山頂發源流下的溪澗多形成小瀑布,盆地中曲流蜿蜒,其間有和緩的草地、膠林和稻田;出小盆地後河谷成峽,形成較大瀑布。

黎母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于海南中部瓊中縣境內,與儋州、白沙交界,它是海南三大江河---南渡江萬泉河、昌化江的發源地。公園自然風光奇特,民族風情濃郁,總面積19.3萬畝,地處熱帶常綠季雨林地帶,是我國熱帶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主峰海拔1411.7米,山勢雄偉陡拔。[1]

旅遊信息

從海口出發通常走海榆中線,北距海口約183公里,海口---屯昌縣烏石鎮(約153公里,柏油路)---森林公園門口(15公里,土路)---林業局場部(15公里,山路)---吊燈嶺瀑布岔路口(3.5公里,山路狹窄崎嶇不平)---黎母廟(5.5公里,崎嶇山路)或吊燈嶺瀑布(2公里,山路狹窄)。

山上還生活了一些危險動物。黎母山的野蜂相對較多,尤其在雨季,下雨前後較容易碰上。黎母嶺和吊燈嶺瀑布基本上沒有山螞蝗,但在黎母嶺會遇到一些。在黎母山曾經有人看見過竹葉青和眼鏡蛇,從預防的角度說,最好在褲腿上灑上一些雄黃水。另外山上還有野豬出沒。

位置境域

黎母山(嶺)(此山,《海南省志·自然地理志》 稱嶺,《瓊中縣誌》 《通什市志》 《白沙縣誌》 皆稱山),位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境內,高大渾圓,最高峰達1411米。

黎母山山脈以位於五指山市(原通什市)北部與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交界的鸚哥嶺(海拔1811米)為主體,其餘部分向東北延伸到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境內,往西南經五指山市(原通什市)毛陽鎮、番陽鎮延伸至樂東黎族自治縣境內,是海南島綿延最長的一組山地,長80公里,寬13公里。

五指山市境內分布有白石嶺、蛙嶺、紅買嶺、青蛙山、大嶺、南串嶺、番腳嶺、尖坡嶺、秦王嶺、馬或嶺、林場西、山節嶺、毛龍廟、萬蓋嶺等十幾座山峰。基岩大部分為下白堊統砂頁岩,其餘為海西、印支期及燕山期花崗岩。

從鸚哥嶺發脈,自南向北,沿縣西邊界蜿蜒伸展,經什運鄉、紅毛鎮至黎母山鎮與黎母嶺坦延相接,沿線有白水嶺、紅布嶺、中樹嶺、鸚哥嘴、黃家嶺、托赤嶺、小長山、沖向嶺、毛秀嶺、割菜嶺、二尖嶺、頭尖嶺、三清林嶺、鸚哥傲和三曲嶺。

地質構造

黎母山地處區域地質構造北東與北西向兩組構造交匯部位附近,且受到區內的東~西、北東和北西向三組地質構造所控制。又因為混合岩、花崗岩類岩石發育,岩性脆,所以構造表現形式,以斷裂構造為主,褶皺不明顯。

東~西向構造

東~西向構造在本縣反映:有儋縣蘭洋~屯昌南坤園複式向斜褶皺構造的中段伸入本縣西北部,呈東~西向展布。昌江~瓊海東西深大斷裂帶,從北邊的黎母山、新進附近通過。在南部還有尖峰~吊羅東西向深大斷裂從吊羅山附近通過。

在上述兩條深大斷裂帶之間,又形成了八所~龍滾、感城~萬寧兩條次級東西向斷裂構造,在本縣也有較明顯的反映。八所~龍滾斷裂帶,從鸚哥嶺進入縣境,經營根鎮北至大邊河,再向白馬嶺(中平)一帶延伸。在該斷裂破碎帶及其兩側成為瓊中岩體入侵的通道,並在南久一帶直接控制了屯昌岩體的南界。

北東向構造

黎母山斷裂帶:屬於樂東~定安~鋪前北東斷裂帶的中段。在本縣內,北起雷公嶺,旁側經過黎母山(腰子),向南西什運河延伸。這一斷裂構造控制了潭爺凹陷盆地南東界線,並下切了下白堊系、古生界以及海西~印支期、燕山期岩體。

保亭~長昌斷裂帶:呈北東向從乘坡、南茂一帶附近通過,切割了本縣抱板群上安混合岩(田)及瓊中岩體。

北西向構造

儋縣~萬寧北西向斷裂帶:從松濤、黎母山、烏石一帶附近通過,向北西延伸。它形成于海西期後,在印支、燕山至近代均有活動。本斷裂切割了瓊中、屯昌岩體和白堊系松濤盆地地層。

地貌特徵

黎母山山脈比五指山脈長而完整,止於昌化江谷地。山頂呈和緩起伏,在1000-1 100米高處是一條和緩寬谷地形,谷底乎緩,土層深厚,水源充足;而在1200米高處有山地和緩面。西北坡地形則呈階梯狀,在600~900米處分布肩狀地,延至山腳即為齊頂丘陵。由山頂發源流下的溪澗多形成小瀑布,盆地中曲流蜿蜒,其間有和緩的草地、膠林和稻田;出小盆地後河谷成峽,形成較大瀑布。[2]

旅遊開發

獼猴嶺風景區,位於東方市境內,距八所55公里,靠近大廣壩水電站。站在獼猴嶺放目遠眺,湖水、輕舟、森林、沙灘、陽光融為一體,美不勝收。景區240平方公里範圍內奇峰各異,峰中有仙人洞、獼猴洞、傳奇神秘,虎頭山、龜山、獅山、神女山,神形兼備。還有氣勢磅礴的瀑布,400多種動物,300多種熱帶天然林樹木。獼猴嶺上五尖松挺拔筆直,雄偉壯觀。

獼猴嶺主峰高1655米,為海南省第三高峰,林區下游10公里處是廣壩水電站。獼猴嶺下有個獼猴洞,面積2000多平方米,地面離洞頂最高處570多米。洞內有2個石廳,石廳相通。洞廳底有鬆軟沙灘,一泓泉水清澈見底,長年不涸。山洞裡的石筍、石幔、石柱,林林總總,千形萬狀。似黎族婦女形象、十八羅漢、撒花天女、欲飛白鶴、開屏孔雀、戲水鴛鴦。又似猴、馬、鹿、獅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傳說此洞是黎族"三月三"的發源地,是當年阿貴和阿貝相戀幽會的地方。兩人在洞中結成夫妻,生男育女,繁衍黎族子孫,直至死在洞裡,阿貝化身為石,永留洞中。其石像胸部乳房凸起,乳頭滴水,傳說是阿貝哺育黎家後代的乳汁。觀之,親切感人,耐人尋味。

交通

白(沙)什(運)段,1064年由海南公路分局派員進行實地測量,並制定初步設計方案,但因南訓--什運段山高坡陡、彎道多、土質差、易塌方等原因沒有動工修建。1978年始由國家撥款390萬元修建,其中南訓--鸚歌嶺段由白沙縣負責,鸚歌嶺--什運段由瓊中縣負責。於1984年12月由外包工隊承建完成。1985年轉入路面維修,全長44公里,列入省級公路。1986年8月正式通車。

烏那公路 1943年日本侵略軍強征民夫修築。1953年,為溝通島西島中交通,重新勘測,翌年重修,並從榕木坡延至烏石,1956年通車。時由那大工區管養,1959年3月歸瓊中縣接管。全長67公里,縣境內長49公里。1957年定為省道公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