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黎氏八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黎氏八駿」黎錦熙黎錦暉黎錦曜黎錦紓黎錦炯黎錦明黎錦光黎錦揚

湖南省湘潭縣中路鋪鎮南嶽衡山支脈曉霞山石潭壩鄉菱角村長塘組,這是一個不到10戶人居住的小村落。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裡曾誕生了為我國文化、科學事業作出過重要貢獻的黎氏八兄弟,人稱「黎氏八駿」。(一代國畫宗師齊白石,則誕生於曉霞山東麓之星斗塘。)

相關話題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黎氏八駿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湘潭縣石潭壩鄉菱角村長塘                 所屬時代         19世紀末20世紀初

家族概況

黎家是個「書香門第」,祖父黎葆堂,前清戊子科舉人。黎葆堂之子松安,晚清秀才。是四鄉聞名的文人學士,是國畫大師齊白石的摯友,二人曾組織發起了「羅山詩社」。松安妻黃賡,是一個性格堅毅聰慧,自立精神極強的女子,靠自學達到能看書填詞的學力。黎松安辭官不做,着意用「新學」教育子女。特意設立了家庭學校——長塘杉溪學校,聘請了幾位有秀才功名能摻用「新學」的教師,開設中西合璧課程,在講授中國古籍《四書》、《五經》的基礎上,也講授算學、格致、博物、音樂和美術等新課目。良好的家教,使黎氏兄弟都有着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高度的專注力。在事業的選擇上,一旦經過深思熟慮而確定下來後,則不管成功還是失敗,便「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地奮鬥下去,有着一種「不克厥敵戰則不止」的精神。黎氏兄弟接受新事物快,有着較新鮮活潑的思想和獨立思考的精神。在「五四」以來的文化科學界都有他們作出的貢獻。

黎氏八駿

黎錦熙

  • 黎錦熙(1890~1978)字劭西,號鵬庵,湘潭縣石潭壩鄉菱角村長塘人。
  • 事教育工作60年,大批學生在其培養指導下成名成家,如白滌洲舒舍予孫楷第廖舒東徐世榮張壽康等諸多語言學家和作家,被語言學界稱為「黎派」。更值得一提的是:黎錦熙對***同胞的國語教育亦十分關注並作出了貢獻。他認為***方言最複雜,所以最需要標準語。***有五十年「假名」(***拼音字母)教育,以注音符號代假名,容易接受。他認為***的國語辦好了,不但可以迅速掃蕩***的五十年文化侵略,而且可以為閩粵蘇浙等省作模範。為此,他於1944年倡導創辦了國語專修科,並於***光復後,動員他的一百多弟子先後奔赴***,成了推行國語的骨幹。黎錦熙桃李滿天下,是國內外學者公認的。日中教育懇談會副會長伊地智善繼先生於1986年夏來京參加「首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時曾說:「與會者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吃過黎錦熙先生『奶』的。」他一生服膺勤、恆二字,堅持寫日記70多年。常言:「任重能背,道遠不退;快快兒地慢慢走,不睡。」生活簡樸,自奉節儉,甘於淡泊,不慕榮利。他是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的先驅和導師。他在語言學方面有許多卓越的貢獻。在七十年的教學實踐研究工作中,他進行了廣而深的學術探討。他在語言、文字、訓詁、語法、修辭、文學、史地、教育、哲學、拂學和目錄等學科,都有着豐富的著述,據不完全統計約有七百餘種,成為我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和教育家,並在文字改革、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和辭典編纂三個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語言教育方面,如創立現代語文教學新體系,大力從事語文教材改革和建設,改革語文課程講讀教學方法,改革作文教學法,開創語法教學法等等,均立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

黎錦曜

  • 黎錦曜(1895-1954)黎錦耀礦學社主事和《中華礦學雜誌》主編。
  • 抗戰期間回湘潭,為發展家鄉的採礦工業,曾花掉大量家產在故鄉開採鹽礦、煤礦。解放後,任湖南省工業廳高級工程師。1953年,他年邁六旬,不顧家人勸阻,還自告奮勇接受中央有關部門交給的任務,帶領一班人去海南島探礦。第二年不幸病故在海南島的礦藏考察工地。

黎錦暉

  • 黎錦暉(1891-1967),著名音樂家、兒童文學家,我國兒童音樂鼻祖,流行歌曲之父,上世紀30年代曾在上海創辦明月歌舞社,先後創作《麻雀與小孩》等12部兒童歌舞劇與《老虎叫門》等24首兒童歌舞表演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明月歌曲128首》及《黎錦暉兒童歌舞劇選》等。

黎錦炯

  • 黎錦炯(亮)(1901-1981),他於1921年進入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鐵路及造橋工程系讀書。1927年畢業後,他在京奉鐵路先後當過見習工程師、工程師和主任工程師。
  • 在三十年代的中國,重要的鐵路大多控制在帝國主義手中,重要的鐵路橋樑,都是外國橋樑專家承擔設計和修建的。抗戰勝利後,他在黨組織的保護下到了晉察冀邊區首府張家口。因為四十天就主持修復了北平到張家口之間的康莊鐵路大橋,為解放區爭了氣,黨和人民授予了他「人民工程師」的榮譽稱號。他擔任解放區鐵路局的副局長兼工程師。建國後,他在鐵道部負責設計領導工作(總工),為修鐵路踏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全國每一條新修的鐵路都凝結了他的心血。1965 年,他把考慮了很久的修筑西藏鐵路的設計計劃寫出來,一份上報鐵道部黨委,一份呈報周總理,一份送給陳毅同志。1971年,他從幹校初步落實政策回到北京,一條腿斷了,身體衰弱了,他還是想搞西藏鐵路,又多次表示他年 齡雖大,也要到西藏去拚拚老命。1981年雖然四度入院醫病,他知道生的日子不多了,在一次昏迷醒過來後還說:「沒有搞成西藏鐵路,真是死不瞑目啊!」

黎錦明

  • 黎錦明(1906-1999年),黎錦明在北京師範大學學習英語。在我國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北京,他接愛了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的藝術主張,「為苦難的人生而寫,寫人生的苦難」。
  • 1952年被選為湖南省文聯委員,次年被選為省政府委員。黎錦明共有短篇小說集十一個,共九十多篇,中篇小說四部,世界短篇小說翻譯集一個,論文集三個,還有一些劇本。他是三十年代左翼作家聯盟的成員,是一個為魯迅先生稱讚的「湘中作家」。

黎錦光

  • 黎錦光(1909-1993)著名音樂家,曾在上海長期從事音樂工作,擔任過唱片公司編輯、導演。創作有《采檳榔》、《接過雷鋒的槍》、《送你一枝玫瑰花》等著名歌曲。

黎錦揚

  • 黎錦揚出生於1917年,他出世的時候大哥黎錦熙的孩子都已經會識字了。黎錦揚六歲那年,在北師大文學院當院長的黎錦熙把他接到京城。黎錦揚是和兩個比他大的侄女和侄子一起長大的。
  • 在京城的一所教會學堂匯文中學裡,黎錦揚開始接觸西方文化。」我那時年輕,只知道追求一些皮毛的東西,大家都學摩登,說幾句英文,抱着個吉它彈一彈,用今天的話來說,以為自己這樣很酷。」黎錦揚以自嘲的口吻說。」書不好好讀。其末一考試,好幾門沒通過,其中一門就是英文。」
  • 但命運偏偏卻讓他後來靠賣英文為生。

黎錦紓

  • 黎錦紓(1898-1954),黎綿紓後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對於促進全國平民教育的普及作出了較大的貢獻。解放後在湖南省民政廳任過職,後來又擔任過湖南省教育局局長。1954年調北京,在人民教育出 版社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是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