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黑煙囪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目錄

名詞解釋

「黑煙囪」是指海底富含硫化物的高溫熱液活動區,因熱液噴出時形似「黑煙」而得名。噴溢海底熱泉的出口,由於物理和化學條件的改變,含有多種金屬元素的礦物在海底沉澱下來,尤其是噴溢口的周圍連續沉澱,不斷加高,形成了一種煙囪狀的地貌,叫做黑煙囪。

黑煙囪的形成主要與海水及相關金屬元素在大洋地殼內熱循環有關。由於新生的大洋地殼溫度較高,海水沿裂隙向下滲透可達幾公里,在地殼深部加熱升溫,溶解了周圍岩石中多種金屬元素後,又沿着裂隙對流上升並噴發在海底。由於礦液與海水成分及溫度的差異,形成濃密的黑煙,冷卻後在海底及其淺部通道內堆積了硫化物的顆粒,形成金、銅、鋅、鉛、汞、錳、銀等多種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金屬礦產。世界各大洋的地質調查都發現了黑煙囪的存在,並主要集中於新生的大洋地殼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