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龍江哈爾濱市-前、後對面城古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龍江省,簡稱黑,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哈爾濱,位於中國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最東,緯度最高的省份,西起121°11′,東至135°05′,南起43°26′,北至53°33′,東西跨14個經度,南北跨10個緯度。北、東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千米(含加格達奇和松嶺區),居全國第6位,邊境線長2981.26千米。[1]

景點介紹

東北民主聯軍前線指揮部舊址又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遼瀋戰役前線指揮部舊址,1990年12月29日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雙城市昌盛街優干胡同6號。建於1917年,1969年按原貌翻修。外有青磚圍牆,東西長90米,南北寬64米,占地面積5760平方米。院內共有青磚灰瓦頂木結構硬山式房屋35間,分東西兩院,東院為三合院,西院為四合院,兩院之間有月亮門相通。東院為前線指揮部及後勤保衛人員住所,西院為司令部直屬機關和通訊樞紐部,有直通黨中央和前線各縱隊的電台12部。1946年10月,東北民主聯軍前線指揮部由哈爾濱移駐雙城。當時前線指揮部成員有林彪、羅榮桓、彭真、肖勁光、劉亞樓、周保中、譚政、李運昌等。前線指揮部在雙城期間,在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指揮大小戰役、戰鬥多次,其中最著名的有新開嶺戰役、三下江南(松花江以南)、四保臨江(今臨江市)、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冬季攻勢和遼……[詳細]

歷史

哈爾濱太陽島[2]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裡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2]

1896年至1903年,隨着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餘僑民聚集這裡,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 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發展國民經濟,在「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13項設在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並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爾濱經歷了「大躍進」和經濟調整的曲折發展過程。「文化大革命」期間,哈爾濱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3]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划進行調整,即:撤銷動力區、香坊區,組建新的香坊區;撤銷阿城市,設立阿城區;將阿城市永源鎮、巨源鎮劃歸道外區管轄。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呼蘭、阿城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雙城、尚志3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086平方公里。[4]

景區簡介

雙城觀音寺   雙城觀音寺位於雙城鎮東北隅,占地2400平方米,是雙城現存最完整的寺院之一。觀音寺原名觀音堂,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遭到極其嚴重的毀壞。文革後在黨的宗教政策進一步落實下,在雙城市政府的關懷下,由信教群眾布施12萬元,將年久失修的正殿扒倒扶起,同時將東西配殿修葺一新。觀音寺現有佛家弟子37人。每逢陰曆的初一、十五、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的廟會,上香祈禱膜拜之人來自四面八方,香煙繚繞,誦經之聲不絕於耳,平時瀏覽參觀的人士也絡繹不絕。觀音寺由彌勒殿、大雄寶殿、地藏殿及東西配殿組成大雄寶殿正脊上鑲有瓷頂大穩,二龍戲珠雕塑兩旁,金黃色的琉璃瓦在陽光照射下,璀燦奪目。三層飛檐四出,金碧輝煌,氣勢雄偉。檐下雕樑畫棟,四角刻有:「清淨廉潔、慈悲為懷」八個大字。殿內穩坐一派安祥的釋迦牟尼佛,倒坐觀音旁,佇立着文殊、普賢菩薩。寺院開闊光潔如洗。千斤鑄鐵香爐,香煙裊裊。殿前兩座雄螄左右守護姿勢威猛。東西配殿各具特……[詳細]

視頻

這,就是哈爾濱
航拍中國 第三集-黑龍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