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龍江哈爾濱市-呼蘭三光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龍江省,簡稱黑,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哈爾濱,位於中國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最東,緯度最高的省份,西起121°11′,東至135°05′,南起43°26′,北至53°33′,東西跨14個經度,南北跨10個緯度。北、東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千米(含加格達奇和松嶺區),居全國第6位,邊境線長2981.26千米。[1]

景點介紹

三光庵位於呼蘭城西南隅,以三位創始人悟光、性光、純光法師中的三個光字而得名,為全省第二大庵廟。三光庵大雄寶殿氣勢恢弘,引人注目。這裡為三間起脊磚瓦結構,面積150平方米,正面前檐為4根明柱,正中置兩扇對開門,東西兩側各有一窗,門窗花紋雕刻精細,色彩絢麗。殿頂懸掛「大雄寶殿」鑲金匾,系仿照已故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題字摹刻。殿內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及諸佛塑像。

2建造歷史

據呼蘭史志記載,三光庵原為家廟,始建於1912年,先後歷經五代住持。三光庵原有草房三間、磚瓦禪堂五間。1987年,原呼蘭縣縣政府撥款和社會募化的方式,由年逾七旬的第三代住持智悲率眾重建三光庵。2000年10月,第五代住持親悟募資擴建。三光庵現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現有21人,其中15人在佛學院學習深造。每年來此光臨廟會者逾萬人。

3文物保護對象

1994年11月23日經呼蘭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哈爾濱市呼蘭區和平街,呼蘭河東岸200米處。始建於1906年,重建於1988年,1992年9月正式開光。主體建築大雄寶殿為仿清式廟宇,建築面積為138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單檐,面闊3間,進深3間。大成殿位於大雄寶殿之後,亦為仿清式廟宇建築,規模宏大。現院牆3米內為特別保護區,5至10米為重點保護區,其它為一般保護區。三光庵現為呼蘭區唯一的佛教機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沿革。

歷史

哈爾濱太陽島[2]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裡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2]

1896年至1903年,隨着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餘僑民聚集這裡,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 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發展國民經濟,在「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13項設在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並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爾濱經歷了「大躍進」和經濟調整的曲折發展過程。「文化大革命」期間,哈爾濱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3]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划進行調整,即:撤銷動力區、香坊區,組建新的香坊區;撤銷阿城市,設立阿城區;將阿城市永源鎮、巨源鎮劃歸道外區管轄。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呼蘭、阿城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雙城、尚志3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086平方公里。[4]

景區簡介

三光庵坐落在呼蘭區松江街31號呼蘭河東岸邊200米處。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復建於1988年,於1992年9月間正式開光。三光庵現為呼蘭區著名的佛教場所,擁有百年的歷史,重建的「大雄寶殿」其建築規模宏大,仿古式廟宇建築逼真。建築面積為138平方米,面闊三間三門,進深三間。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許多省內外遊客慕名而來,拜佛祈福。

視頻

這,就是哈爾濱
航拍中國 第三集-黑龍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