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龍江哈爾濱市-哈爾濱普照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龍江省,簡稱黑,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哈爾濱,位於中國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最東,緯度最高的省份,西起121°11′,東至135°05′,南起43°26′,北至53°33′,東西跨14個經度,南北跨10個緯度。北、東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千米(含加格達奇和松嶺區),居全國第6位,邊境線長2981.26千米。[1]

景點介紹

寺院坐北朝南,共分三進。山門殿建於1995年,其匾額為當代第一比丘尼隆蓮法師題字。山門楹聯由省內的書法家王田、寒石、洪鐵軍、李大維等書寫。鐘鼓二樓左右對峙,與之相連的是東西兩處畫廊,壁上嵌有四大佛山的油畫。案上依次井然地供奉108尊觀世音菩薩示現尋聲救苦救難化身石雕像。彩繪形象栩栩如生,常使信眾流連觀看,讚嘆不已。

第二進是大雄寶殿建於1992年,其面積390多平米,高15米。大雄寶殿匾額為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題字。大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左為藥師佛,右為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兩旁侍立迦葉、阿難二尊者。背面有海島觀音,其旁侍立善財、龍女。文殊、普賢兩大菩薩列於兩旁。靠牆兩側案上供奉十八羅漢。這眾多雕像全部由河北省曲陽縣之工匠用漢白玉精雕細琢而成。其中的三尊佛像尤為精美絕倫,堪稱精品。

第三進大殿為三層建築。一層是毗盧殿,中間供奉毗盧遮那佛,文殊普賢分立兩旁。在牆上嵌有「華藏世界」木雕畫。風景人物、層次分明、雕工精細,活靈活現。二層樓供奉西方三聖像,楠木精雕而成,帖金箔使得佛身金碧輝煌,令人肅然起敬。牆壁嵌有木雕畫「西方極樂世界圖」。三層為藏經閣供奉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東壁嵌有佛祖一生事跡木雕圖案。西面經櫃藏有《新修大正藏》、《頻伽藏》、《龍藏》。

藏經樓前有一對高約十米鐵鑄千佛塔。在藏經樓左右有地藏殿、祖堂、延壽堂、齋堂、禪堂。院內東西共三幢二層樓建築,其功用為僧寮、尼眾佛學院教室等。

歷史

哈爾濱太陽島[2]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裡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2]

1896年至1903年,隨着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餘僑民聚集這裡,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 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發展國民經濟,在「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13項設在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並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爾濱經歷了「大躍進」和經濟調整的曲折發展過程。「文化大革命」期間,哈爾濱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3]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划進行調整,即:撤銷動力區、香坊區,組建新的香坊區;撤銷阿城市,設立阿城區;將阿城市永源鎮、巨源鎮劃歸道外區管轄。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呼蘭、阿城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雙城、尚志3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086平方公里。[4]

景區簡介

哈爾濱市普照寺是黑龍江省一所較大的尼眾道場。它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東大直街3號。東臨文化公園,西接極樂寺塔院。占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其建築總面積4000多平方米。取佛光普照之義而得名。

視頻

這,就是哈爾濱
航拍中國 第三集-黑龍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