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龍江哈爾濱市-哈爾濱知青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龍江省,簡稱黑,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哈爾濱,位於中國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最東,緯度最高的省份,西起121°11′,東至135°05′,南起43°26′,北至53°33′,東西跨14個經度,南北跨10個緯度。北、東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千米(含加格達奇和松嶺區),居全國第6位,邊境線長2981.26千米。[1]

景點介紹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址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科普教育基地。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址: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初葬陵址位於黑龍江省阿城市南郊2公里,東距金上京會寧府遺址西垣約420米,當地俗稱「斬將台」。陵址為呈龜形的高約10米的大土阜,封土堆底周長百餘米,占地近千平方米。1981年1月27日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陵址為完顏阿骨打的初葬地,素有「金源故地第一陵」之稱,因金初在陵址上建有寧神殿,又稱「太祖廟」、「阿骨打廟」。陵冢呈龜背狀的高大土阜,封土高出周圍地面約13米,封土堆底部周長百餘米,占地近千平方米。經1975年和1993年兩次對陵冢進行鑽探,測得陵冢為夯土築就,夯土層為6至10厘米不等,黑黃土相間。地表散布着布紋瓦片、綠釉琉璃瓦、灰色雕磚、柱礎石等,與金上京皇城內宮殿址發現的建築材料相同,應為金世宗大定年間修復後的遺物。陵址附近村中,猶存一殘柱礎石,邊長1.13米,厚0.28米,外徑為0.90米,內徑(承柱面)達0.72米,其上突起的圓面磨得十分光滑,為陵地的遺物。

根據1993年對陵址所作的物探顯示,在墓的南側二層台上有一石板鋪設的「道」或祭祀台,由於年久被土掩埋,深約1米。墓穴空洞已被人工填實或遷陵時造成破壞性坍塌,未發現棺槨及隨葬器物,只有一些磚、瓦殘塊。

1994年文物部門對陵址進行了保護性的清理勘探工作。在封土東側外圍的一片土坑中清理出一處有大量金代建築構件的文化層,有布紋瓦、筒瓦、板瓦、釉面龍、鳳紋瓦當、奔鹿行龍紋雕磚等,並在太祖陵址東側封土外圍的坍塌土下1.5米處,發現兩根尺寸相同的花崗岩石柱,南北並列,相距15米。石柱呈正方體,邊長0.47米,高2.13米,石柱下有正方形礎座,邊長0.70米,座高0.235米,兩體榫卯結合。這些建築構件的存在,可以想見當時寧神殿規模的宏大和壯觀。

歷史

哈爾濱太陽島[2]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裡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2]

1896年至1903年,隨着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餘僑民聚集這裡,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 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發展國民經濟,在「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13項設在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並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爾濱經歷了「大躍進」和經濟調整的曲折發展過程。「文化大革命」期間,哈爾濱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3]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划進行調整,即:撤銷動力區、香坊區,組建新的香坊區;撤銷阿城市,設立阿城區;將阿城市永源鎮、巨源鎮劃歸道外區管轄。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呼蘭、阿城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雙城、尚志3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086平方公里。[4]

景區簡介

一代人的紀念——知青公園

哈爾濱知青公園是一處集休閒娛樂、懷舊紀念於一體的生態文化主題公園,占地面積71萬平方米,綠化和森林覆蓋率達到70%。園內的知青紀念館建築面積近3000平方米。知青公園是目前全國占地面積最大、最具知青時代特色、史料最詳備的公園及紀念館

視頻

這,就是哈爾濱
航拍中國 第三集-黑龍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