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龍江哈爾濱市-哈爾濱莫斯科商場舊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龍江省,簡稱黑,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哈爾濱,位於中國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最東,緯度最高的省份,西起121°11′,東至135°05′,南起43°26′,北至53°33′,東西跨14個經度,南北跨10個緯度。北、東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千米(含加格達奇和松嶺區),居全國第6位,邊境線長2981.26千米。[1]

景點介紹

 中東鐵路1897年8月開始動工興建,1903年2月全線竣工通車。這條鐵路的幹線西起滿洲里,經哈爾濱,東至綏芬河,支線則從哈爾濱起向南,經長春、瀋陽直達旅順口,全長近2500公里。在進行鐵路建設的同時,也建造了站舍、橋樑等大量公共建築和民用建築,分布在沿線的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各省份,其中大部分在黑龍江省境內。中東鐵路沿線保留下的歷史建築眾多,這些建築物多是俄國人設計、利用中國人工、材料建設的,被作為20世紀重要的線性文化遺產加以保護。2006年5月25日,中東鐵路海林站舊址6處7棟建築,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自治區的中東鐵路…[詳細]

歷史

哈爾濱太陽島[2]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裡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2]

1896年至1903年,隨着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餘僑民聚集這裡,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 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發展國民經濟,在「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13項設在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並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爾濱經歷了「大躍進」和經濟調整的曲折發展過程。「文化大革命」期間,哈爾濱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3]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划進行調整,即:撤銷動力區、香坊區,組建新的香坊區;撤銷阿城市,設立阿城區;將阿城市永源鎮、巨源鎮劃歸道外區管轄。調整後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呼蘭、阿城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雙城、尚志3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086平方公里。[4]

景區簡介

哈爾濱莫斯科商場舊址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紅軍街46號。現為黑龍江省博物館館址,建於1906年,為地上二層地下一層的磚混結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面呈折線形對稱布局,共15個獨立單元,各自向街道和內院開門,並各有上下連通的樓梯。建築採用流暢曲線的牆墩、窗洞和隆起的方底扁形穹頂,在造型上通過屋面之上五個穹頂創造出極富特色的輪廓線。長穹頂上與女兒牆上飾有新藝術風格的鐵飾件,牆立面用半圓形窗口和壁柱裝飾,極富韻律感。屬典型的艾爾諾貝新藝術建築風格。建築後身院落和北側,西側過道為重點保護區;臨街人行道為一般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周圍30米以內為建設控制地帶。…[詳細]

視頻

這,就是哈爾濱
航拍中國 第三集-黑龍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