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齊雲山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齊雲山鎮齊雲山白岳峰前方而得名為岩前。1988年改「岩前」為「岩前區」。1992年撤區並鄉後,為適應發展齊雲山旅遊形勢需要,樹立齊雲山旅遊品牌,特改「岩前區」為「齊雲山鎮」。[1]

中文名: 齊雲山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安徽省

面 積: 107.97 km²

人口數量: 10682人(2017)

歷史沿革

齊雲山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古稱「岩前」,因位於齊雲山白岳峰前方而得名為岩前。1988年改「岩前」為「岩前區」。1992年撤區並鄉後,為適應發展齊雲山旅遊形勢需要,樹立齊雲山旅遊品牌,特改「岩前區」為「齊雲山鎮」。

旅遊資源

齊雲山鎮境內有着古山、古水、古橋、古村落等眾多的人文古蹟,自古就以「環境清幽、風景優美」而自居,更是以境內有齊雲山山上山下協調發展,依託齊雲山等豐富優美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不斷加大旅遊投入,在抓好齊雲山上風景區旅遊基礎設施和旅遊接待設施建設的同時,搞好齊雲山同山下小城鎮的規劃與建設,準確定位和完善集鎮的旅遊休閒功能,不斷提升經濟強鎮的服務層次和水平。一方面立足於增強中心鎮的綜合功能和帶動能力,突出重點,統籌規劃,形成布 局合理的小城鎮體系;另一方面在高起點規劃建設小城鎮的同時,重點加強城鎮旅遊休閒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吃、住、行、游、購、娛」旅遊六要素服務功能,尤其是吃、住、購、娛方面的設施功能建設,從而不斷提高齊雲山鎮旅遊接待能力和接待檔次。 基礎建設編輯 語音

2000年以來,該鎮投入了420萬元修建了齊雲山客運索道,改善了景區旅遊交通問題;投入了3000餘萬元修復了登山古道、景區亭台樓閣和廟宇等,同時開發了月華街、樓上樓、橫江田園風光三大遊覽區近200多個旅遊景點,2006年又向上爭取資金1000餘萬元興建了齊雲山旅遊登山公路,極力解決景區旅遊交通頸瓶問題等;投入2000餘萬元對橫江沿街一線的街道進行了拆遷和改造,使得整個街道達到了「顯山、現橋、露水、透綠」的理想效果;投入了800餘萬元建設了玄天大道、景區北大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我鎮又理出以「發展鄉村旅遊建設新農村」的路子,帶領全鎮人民建設農村新型家園。如岩腳村成立了生態旅遊農民合作社,開發了水上遊樂中心、生態果木觀光園等項目,成立了白岳吉慶獅龍表演隊,對地方風俗民情進行深度挖掘。通過2000年2008年大力對旅遊業的開發與建設,齊雲山景區旅遊直接從業人員達260餘人,另外還吸引當地農民從事旅遊相關行業為1050人,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2005年全鎮GDP1.05億元,其中,旅遊總收入占GDP的30%以上,旅遊接待量達20.4萬人次,其中進入齊雲山風景區的達12.4萬人。

新村規劃

根據齊雲山鎮總體規劃要求,在鎮區西部建一條集吃、住、購、娛為一體的商業街,既改變該鎮髒、亂、差現象,提高齊雲山鎮的總體形象,與齊雲山名勝區高品位風景資源相輝映,又能為遊客提供一個購物的好去處,還能使齊雲山周邊地區豐富的農副特產品通過這個窗口打出去,使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促進周邊農村經濟發展,還可為眾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建設內容為登封步行街北至慈張線公路,南通登封橋,全長310米。道路設計寬15米,該路段北面為農田,南面主要為民房,考慮到小城鎮開發的有序漸進性,在該步行街北面開發建成農民新村,主幹道按15米控制,兩側建設用地14米作為街面樓布置,建築層數為二、三層,農戶住宅為二層,新村內建築採用徽派建築風格,力求與風景區景貌相協調,體現地方特色。在後續階段再在農民新村的基礎上打通至登封橋的通道,建成一條南北向的商業步行街。建設規模:農民新村規劃總占地面積32043.55平方米,規劃總建築面積27230.00平方米,其中①農戶住宅63戶(每戶建築面積179.21平方米,占地面積151.47平方米,總占地面積9542.61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1290.23平方米)。②街面樓採用連體分段設計,運用徽派建築的坡屋面及馬頭牆和仿古花窗、掛落等細部處理,同時做好步行街的入口和出口及小區內交叉路口的設計,力求體現徽派古民居特色(占地面積6240平方米,單戶面積約為56平方米,約合110戶)。③整個新村容積率0.85,建築密度34.1%,綠化率20.1%。

下轄村組

岩前 岩腳 張村 東亭 塢口 珊坑 蘭渡 江村 典口 環居 西館 半源 龍源 北山 青春 白雲

歷史人物

歷來的文人名流,仰慕齊雲山的自然風景和人文之勝而紛至沓來,留下許多傳世的詩文名篇和摩崖石刻。後者多達千餘件,至今保存完好的仍有七百餘件,堪稱書法藝術的珍品,齊雲山遂成為摩崖石刻文字眾多的名山之一。齊雲山古稱白岳,36奇峰,峰峰入畫,72怪石岩岩皆景。山奇、石怪、水秀、洞幽、林木道觀點綴其間,碑銘石刻星羅棋布。古往今來,齊雲山以它的美姿妙態、奇觀佳景吸引着眾多的名流逸士、文人墨客,他們慕名而來,接踵而至;瀝瀚墨於煙霞之上,寄豪情於翠巒之間,或賦詩題詞,或寫書作畫,或來此勒石樹碑,競相讚頌這座名山。李白、朱熹、海瑞、唐寅、戚繼光、徐霞客、袁枚、郁達夫等歷代名人都曾登臨此山,留下了豐 富的文化遺產。清代乾隆皇帝巡遊江南時,稱讚此山為「天下無雙勝 境,江南第一名山」。明代大施行家徐霞客於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和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兩次游齊雲山,著《游白岳日記》。清代乾隆皇帝雙弘曆巡遊江南時稱此山「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現代文學家郁達夫游此山後發出感嘆,稱齊雲山「奇特偉大」、「廟貌雄麗」,「看了齊雲山,遊了白岳,就是黃山不去,也可以向人說說的了。」(郁達夫《游白岳齊雲之記》)此外,李白、朱熹、海瑞、程必、唐寅、王守仁、李時珍、戚繼光等歷代名人的足跡都曾在齊雲山停留,以致名篇佳作迭起,詩詞歌賦紛呈,為齊雲山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使具有神話色彩、傳奇色彩的白岳又蒙上濃厚的文化氣息。

視頻

齊雲山特色小鎮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