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爪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龍爪榆

中文名稱:龍爪榆

外文名稱:Ulmus pumila L. 'Pendula'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目科:蕁麻目、榆科

屬:榆屬

命名者及年代:f.pendula Kirchner。1864

龍爪榆(學名:Ulmus pumila L. cv. 'Pendula'-U. cam pestris L. var. parvifolia f. pendula Kirchner)是榆科[1]榆屬亞喬木落葉樹,是榆樹形態變異典型的垂枝型品種。幼樹樹皮平滑,灰褐色或淺灰色,不規則深縱裂,粗糙;小枝捲曲或扭曲而下垂。無膨大的木栓層及凸起的木栓翅;冬芽近球形或卵圓形。葉橢圓狀卵形等,葉面平滑無毛,葉背幼時有短柔毛,後變無毛或部分脈腋有簇生毛,葉柄面有短柔毛。花先葉開放,在生枝的葉腋成簇生狀。翅果稀倒卵狀圓形。花果期3-6月

龍爪榆又稱倒榆垂枝榆原產中國黃河流域,為榆樹的一個變種。1961年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南京林學院樹木教研組主編的《樹木學》中首次記載了龍爪榆這一變種,1984年出版的《華北樹木志》記載我國河北、山西、河南有栽培,現新疆、陝西、內蒙古等省區栽培。

該樹生長快、自然造型好、樹冠傘形和圓錐柱形,葉姿繁茂濃蔭,是庭院綠化和觀賞的主要樹種之一。

形狀

落葉喬木,高達25米,胸徑1米,在干瘠之地長成灌木狀;幼樹樹皮平滑,灰褐色或淺灰色,大樹之皮暗灰色,不規則深縱裂,粗糙;小枝捲曲或扭曲而下垂,淡黃灰色、淡褐灰色或灰色,稀淡褐黃色或黃色,有散生皮孔,無膨大的木栓層及凸起的木栓翅;冬芽近球形或卵圓形,芽鱗背面無毛,內層芽鱗的邊緣具白色長柔毛。

葉橢圓狀卵形、長卵形、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8厘米,寬1.2-3.5厘米,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偏斜或近對稱,一側楔形至圓,另一側圓至半心臟形,葉面平滑無毛,葉背幼時有短柔毛,後變無毛或部分脈腋有簇生毛,邊緣具重鋸齒或單鋸齒,側脈每邊9-16條,葉柄長4-10毫米,通常僅上面有短柔毛。

花先葉開放,在去年生枝的葉腋成簇生狀。翅果近圓形,稀倒卵狀圓形,長1.2-2厘米,除頂端缺口柱頭面被毛外,余處無毛,果核部分位於翅果的中部,上端不接近或接近缺口,成熟前後其色與果翅相同,初淡綠色,後白黃色,宿存花被無毛,4淺裂,裂片邊緣有毛,果梗較花被為短,長1-2毫米,被(或稀無)短柔毛。花果期3-6月(東北較晚)。[2]

生長環境

喜光抗乾旱耐鹽鹼、耐土壤瘠薄,喜肥沃、濕潤而排水良好的土壤,耐旱,耐寒,零下35攝氏度無凍梢。不耐水濕,但能耐乾旱瘠薄和鹽鹼土壤。主根深,側根發達,抗風,保土力強,萌芽力強,耐修剪。對有害氣體有較強的抗性。[3]

分布範圍

中國河北、山西、河南有栽培,新疆、陝西、內蒙古等省區栽培較多,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栽培歷史悠久,1973年保留最大植株高達7米,胸徑31厘米。

主要價值

邊材窄,淡黃褐色,心材暗灰褐色,紋理直,結構略粗,堅實耐用。供家具、車輛、農具、器具、橋樑、建築等用。樹皮內含澱粉及粘性物,磨成粉稱榆皮面。摻合麵粉中可食用,並為作醋原料;枝皮纖維堅韌,可代麻制繩索、麻袋或作人造棉與造紙原料;幼嫩翅果與麵粉混拌可蒸食,老果含油25%,可供醫藥和輕、化工業用;葉可作飼料。樹皮、葉及翅果均可藥用,能安神、利小便。

可作西北荒漠、華北及淮北平原、丘陵及東北荒山、砂地及濱海鹽鹼地的造林或"四旁"綠化樹種。

該種的樹幹相對較短,而且多呈扭曲狀,小枝具有捲曲而下垂的特點,整體上看樹形較美,在北方綠化中被廣為應用,是北方地區比較流行的園林風景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