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眼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龍眼葉
t017d3b702512881989.jpg
圖片來源 360百科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龍眼葉

漢語拼音:Lónɡ Yǎn Yè
性味:味甘、淡、性平
功能:發表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感冒發熱,瘧疾,疔瘡,濕疹

龍眼葉,中藥名。為 無患子科龍眼屬植物龍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的葉或嫩芽。具有發表清熱,利濕解毒的功效。主治感冒發熱,瘧疾,疔瘡,濕疹。[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龍眼葉

拼音名:Lónɡ Yǎn Yè

英文名:Longan Leaf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mocarpus longan Lour.[Euphoria longan(Lour.)Steud.]

出處

出自《滇南本草圖說》。

來源

藥材基源:為無患子科植物龍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的葉或嫩芽。

採收和儲藏

老葉全年均可採收,嫩芽早春採收,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龍眼 常綠喬木,高通常10m左右。具板根。小枝粗壯,被微柔毛,散生蒼白色皮孔。偶數羽狀複葉,互生;葉連柄長15-30cm,或更長;小葉4-5對,很少3或6對,小葉柄長通常不超過5mm;葉片薄革質,長圓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兩側常不對稱,長6-15cm,寬2.5-5cm,先端漸尖,有時稍鈍頭,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麵粉綠色,兩面無毛。花序大型,多分枝,頂生和近枝腋生,密被星狀毛;花梗短;萼片近革質,三角狀卵形,長約2.5mm,兩面均被黃褐色絨毛和成束的星狀毛;萼片、花瓣各5,花瓣乳白色,披針形,與萼片近等長,僅外面被微柔毛;雄蕊8,花絲被短硬毛。果近球形,核果狀,不開裂,直徑1.2-2.5cm,通常黃褐色或有時灰黃色,外面稍粗糙,或少有微凸的小瘤體;種子茶褐色,光亮,全部被肉質的假種皮包裹。花期3-4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

我國西南部至東南部栽培很廣,以福建、台灣最盛,廣東次之,多栽培於堤岸和園圃,廣東、廣西南部及雲南亦見野生或半野生於疏林中。

化學成分

葉含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甙(quercitrin),鞣酸(tannic acid),無羈萜(friedlin),表無羈萜醇(cpi-friedelanol),16-三十一烷醇(16-hentriaconta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及其β-D-葡萄糖甙(stigmasteryl-β-D-glucoside)。

性味

甘淡;平

功能主治

發表清熱;解毒;燥濕。主感冒發熱;瘧疾;疔瘡;濕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 1.《生草藥性備要》:治疳疔,殺蟲,作茶飲明目,嫩薳蒸水,加冰片搽眼眩爛。
  • 2.《本草求原》:洗疔、痔、疳瘡、爛腳。[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龍眼葉-中藥材庫-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龍眼葉_中藥材_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