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眼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順德區是佛山市五個行政轄區之一。位於廣東省的南部,珠江三角洲平原中部,由江河沖積而成的河口三角洲平原;廣佛同城的西南邊界、廣佛肇經濟圈的南部,是佛山市與廣州市聯繫的重要核心區域之一。

順德地勢西北略高,海拔約2米,東南稍低,海拔0.7米,分布着一些零散的小山丘;東連廣州市番禺區,北接佛山市禪城區和南海區,西鄰江門市新會區,南界中山市,鄰近深圳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等珠江三角洲多個城市,旅外華僑和港澳同胞超過40萬人。

順德自古經濟發達,商業繁榮,文教鼎盛,與東莞、中山、南海並稱「廣東四小虎」,是「世界美食之都」,「2014中國百強區第一名」、「廣東銀行,世界美食之都」等美譽。

歷史沿革

從東漢(公元25年)至北宋末(1127年)的一千一百年間,龍渚村民以捕獵為生到男耕女織逐漸發展擴大。尤其貞觀、開元盛世等,人們從種糧、植果到種桑育蠶和築基挖塘飼養家魚,利用蚝殼砌牆築房到燒制土瓦土磚建房,村容改觀。還在圓崗側建立觀音廟和圓山寺,據說香火頗鼎盛;還始建了一座相公廟(紀念漢太尉周勃和其子周亞夫)和馬石洲龍船澳,始有五月節之游龍活動。

南宋咸淳九年,即公元1273年,宋侯懷王失妃疑民所匿,逼殺珠璣子民南逃,梁氏族人生還者登陸龍渚三崗一帶,與原村民勤耕勤織繁衍後世。與黃、呂、周、陸、余、李、麥(現石獅埠頭刻有"梁麥二姓水埠"為證)等姓協力共建村容,如石崗下的"三角市"開始經營竹、木、陶瓷、菜、肉、香燭和小食等;西街河口建立桑市,交易桑葉,開展土法繅絲,蠶沙餵魚,屋旁村邊種果種菜,逐步形成基水循環的立體生態農業和河網水鄉格局。

明景泰三年,即1452年,順德建縣。由於龍渚有龍船點睛的傳統習俗,當年"縣慶"之時,宣布將龍渚鄉改批為龍眼,至今560多年了。經永樂、弘治、康乾盛世,到民國廣東之"陳濟棠"年代,稱"白銀世界",龍眼又有較大的發展,有"三墟"、"六市",俗稱"小香港"。

日寇侵華,龍眼墟市被火燒了"三天三夜",受到嚴重破壞。改革開放,科學發展,龍眼進入和諧盛世,村內經濟和村容村貌大變化,形成古村新貌,文化水鄉的生態環境。有近三千年歷史的古村落,文化遺產十分豐富。據老人們回憶,歷代建有祠堂幾十座,其中呂氏宗祠十多座,梁氏宗祠二十八座(其中梁氏家廟五門朝水,三進深,前中座間有碑坊,供有孔子七十二賢之梁鱣牌位),還有周、楊、麥、李、陸、余等姓氏宗祠多座。[[1]]

傳統文化

村里現有寺、廟、庵堂二十多座,如:圓山寺玄通寺;圓通古廟觀音廟太尉廟華光廟相公廟財神廟天后廟北帝廟、文武廟、玄壇廟等廟宇;庵堂有德盛庵和嚴靜庵。嚴靜庵的釋勤老師父生前曾講:嚴靜庵是南宋咸淳(1265至1274年)年間西豐社巷梁姓善信所創建;她四歲進庵拜師,於2008年圓寂,享年九十七歲;現該庵還香火鼎盛。

天主教堂有舊教堂和天主堂兩座,天主堂至今已建有一百多年(光緒初年建),主體建築沒有改變。現今勒流鎮還保存的天主教教堂只有龍眼村。現龍眼村教眾都是以前入教並傳下來的,並且每個星期日晚上都會聚集做禮拜。龍眼村三崗河環,水陸交通便捷,陸路通縣城有"龍渚初關",東接大良,西通眾涌、大晚、勒流等;水道有大演渡、龍華渡、南水渡;街道多設有閘門,較出名的有"星樞巷"、萬通社側"東海流芳"閘門、余家兩個閘門等;古建還有梁敦彥尚書邸(三面環水門朝北),隔路與尚書第相對;村內有清代建的"祟仁書舍"、"祝君書舍"和"松蔭書室";民國年間開書塾的先生有梁炎基、呂若愚、呂永康、梁俠先、梁著全、李勝洪、梁蔭、梁昌怡、梁進亭和梁念劬等。

村內"社公"眾多,"社公"是社稷之神俗稱,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村民很久以前便有"慶燈"的民俗,即每年農曆開年後,在"社公"掛上寫有"XXX社開燈"字樣的花燈,有新添丁的坊民也隨之掛上寫有"XXX花仔開燈"字樣的花燈,並在"社公"放下一大埕燒酒等,任何人均可采飲燈酒。待到正月初八至十五間,各社(或聯社)分別舉行隆重的慶燈活動,親朋好友歡敘一堂,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龍船點睛熱氣騰騰

"點睛"是南粵非物質文化的奇葩,是龍眼水鄉文化最長盛不衰的特色。

是紀念楚漢愛國詩人屈原(諫君不遂而投汩羅江自盡),後又有隋煬帝(公元581至590年)乘特大龍船游運河,而民間扎竹筏游龍"恭迎聖駕"之說,木龍舟隨後興起,唐玄宗時盛極。明永樂盛世(1403至1424年,龍眼"馬石洲"相公廟外有龍船澳,始有招龍點睛之舉。據祖輩講,不點睛的龍船為"盲龍",快速扒行會"插沙"(意該龍船失穩會直衝河床插入沙底,除鼓手外會全部消失)。故龍船要點睛,尤其新龍船,必先點睛才起用,則平安大吉。

各地村坊(或廟)之龍船平時埋於河邊用淤泥覆蓋,端午節前起龍船,南番順一帶,五月初三先扒龍眼,意在點睛,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初五扒縣城,初八龍潭拜龍母。龍眼特有的是龍船點睛儀式。原先在馬石洲相公廟點睛,到明景泰三年(1452年)順德建縣,龍渚改設龍眼,到明朝天順年間(1457至1464年),龍眼南約孖廟(太尉、華光廟)落成,龍船點睛遷至新廟開光點睛,至今歷時近560年。相公廟或漢太尉廟,是為紀念西漢周勃、周亞夫父子兩代太尉匡扶漢室有功而建,點睛實為點醒皇上確保大漢江山永固之意,今應解讀為天地人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五月初三,龍船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入龍眼新涌口靠岸,在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下,船手卸下龍頭、龍尾及船牌,在人們簇擁和一片歡呼聲中步入太尉廟堂,接受德高望重老人用硃砂等劃龍點睛,拜祭後復出上船,甚是熱鬧。於是船手精神抖擻,繞龍眼環村河一周,接受各村民點送的禮物與祝福。水龍、旱龍(車載而來)水陸並進,把個龍眼水鄉搞得熱氣騰騰。

摺疊編輯本段歷史名人 龍眼是黃蕭養農民起義的根據地之一。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他集結了一萬多人,造好戰船150艘,在龍眼橫江二龍山祭旗誓師,宣布起義,插旗洞和"三杯酒奠大塘"的故事和遺址至今尚存。參加太平天國紅巾起義鄰近鄉民殉難者130餘人,鄉民建多姓氏之義勇祠以念之、祀之。如有呂敬、梁紹騰、呂廣、梁樹、梁揖聯、陳吉、周升等。梁敦彥是中國第一批赴美留學幼童。官升清末外務部尚書和會辦大臣對中國電訊、鐵路、興辦清華大學有重大的貢獻,現有"尚書邸"遺址的地基和回顧的圖樣。有調查報告和文章報導,北京曾有官邸,香港有嫡孫後裔。

龍眼是抗日珠江縱隊二支隊的根據地之一。中共龍眼黨支部是抗戰年代順德四個支部之一(謝立全著《珠江怒潮》及西海抗日歷史紀念館有詳述)。一大群熱血青年抗倭衛國,如梁五根、呂根、以及2012年去世享年103歲的梁棉等。梁晏祥、梁桂生、梁十一等不惜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有李程故居、農會等革命遺址。

組織機構

龍眼村委會2013年村兩委組成人員名單及分工

伍坤成: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資產辦主任,負責全面工作,主管經濟。

官寶珠:黨總支部副書記、村委會委員、紀檢委員、婦女主任、社會工作辦公室主任,負責計劃生育、民政調解、婦幼工作。

呂能輝:黨總支部副書記,組織委員、計生組長、民兵營長,負責政工、社會治安、徵兵、山林防火工作。

洪偉明:村委會副主任、建設管理辦主任、安全生產責任人,負責國土、工業、安全生產、環保工作。

呂浩寧:黨總支部委員、宣傳委員、農業工作辦公室主任,主管股份社工作,負責農業生產服務、農田基本建設、農田保護管理工作。

梁漢潮:村委會委員,負責勞動就業、環境衛生、學校教育工作。

相關視頻

龍眼村final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