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龜山寺魚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龜山寺魚池》

圖片來自網絡

作品名稱: 《龜山寺魚池》

創作年代:唐朝

文學體裁:詩

作 者:李紳

《龜山寺魚池》唐朝宰相、詩人李紳的詩。[1]

李紳"是新樂府運動的先鋒,對唐代長篇敘事詩的發展也有貢獻"(吳庚舜等主編《唐代文學史》)。中唐是文學史上敘事詩較為發達的時期,李紳是當時重要的詩人,與元稹白居易等為敘事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2]

詩詞正文

作者簡介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後遷居無錫(今屬江蘇省)。 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生平捲入牛李黨爭,為李黨重要人物。

出身趙郡李氏南祖。六歲喪父,隨母遷無錫(今江蘇無錫)。唐元和元年(806年),進士及第,補國子助教,歷任江、滁、壽、汴等州刺史及宣武軍節度使、宋亳汴穎觀察使,入朝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擢尚書右僕射,改門下侍郎,封趙國公,為相四年。出為淮南節度使。

李紳步入仕途飛黃騰達後,卻喪失了詩歌里的憫農之心,逐漸蛻變成一個花天酒地、濫施淫威的腐官酷吏。隨着官職的升高,李紳"漸次豪奢"。據傳,李紳一餐的耗費經常多達幾百貫甚至上千貫。李紳當淮南節度使時,對百姓疾苦極為漠視。在李紳治下的百姓,終日惶惶不安,紛紛渡江淮而逃難。[3]

視頻

寫下《憫農》的詩人李紳,為什麼百姓會痛恨他?

參考資料